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信息

洱源县守好“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 来源: 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洱源县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让绿色成为洱源发展的最美底色,让生态成为洱源发展的金字招牌,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双赢的新路子。

一、“五网”共建,绘就乡村最美底色

一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换人不换目标,坚定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基本走出了一条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发展相结合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文明“接力网”。二是切实抓住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阶段这个关键可逆期,全力实施总投资22.29亿元的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体系初步构建,形成了生活污水“罐装收集进管网——主管汇集进厂站——达标处理进湿地——深度净化入河道”的“一张网”综合治理系统,织出了生活污水“截治网”。三是实施万亩湿地恢复建设工程,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洱海污染负荷,对除地热、矿泉水矿资源外的非煤矿山进行全面关闭和植被恢复,在主要入洱海河流两侧、重要湖泊周边建设生态隔离带和串株式多塘湿地系统,筑牢了生态屏障“安全网”。四是设立“洱海保护日”、开设生态文明学校和开学“环保第一课”等全民参与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宣教创新措施,结合洱源特有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扬、开发了一批地域文化,铸就了生态家园“文明网”。五是严格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对生态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产业落户洱源,培育发展生态工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重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切实把绿色生态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培育了生态产业“经济网”。

二、“三牌”齐出,生态产业持续壮大

一是科学编制《洱源县“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洱海流域种植业有机化发展实施方案》《洱海流域绿色有机种植奖补方案》,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有机转型升级,打好“绿色食品牌”。2022年,洱源县完成农作物绿色有机化种植37.54万亩,以梅子“一县一业”为支撑,大力扶持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实现销售收入21.1亿元,累计带动农户13.5万户。二是借力“风、光、水、林、网”五大绿色资源优势,为群众持续增收打造绿色增长点,打出“绿色能源牌”。利用风力资源优势,先后引进大唐、华能、国电等公司建成大唐罗坪山等12个风电场,每年发电15.8亿千瓦时,税收9000余万元,成为全省风电大县。建成大龙潭风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大佛山并网光伏电站,并建成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覆盖脱贫户242923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建成0.1MW以上的水电站50座,小水电上网电费收入4763.5万元。三是建成大理地热国、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康养胜地,打好“健康生活牌”。推进以西湖为重点的“两湖一河”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90个村创建为生态文明示范村,2022年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80.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9亿元。

三、“四措”并举,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一是在实施生态建设项目过程中,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直接获取劳务报酬、提高务工收入,年内就近就地务工6.3万人,人均每年增收1.6万元。二是多种形式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作为天保员、护林员、保洁员、河道管理员、节水治水员、湿地管理员、垃圾收集员,年内开发的1840个公益性岗位全部用于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每年增加9600元工资性收入。三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种植优质苹果3500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套种马铃薯、山药、魔芋等经济作物,年产值240余万元,受益农户1440户;实施退耕还林绿化项目,种植华山松1768亩,套种白芨、重楼等中药材2210亩,产值达1320余万元,带动8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四是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项目等生态补偿,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补偿红利,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累计兑付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农业草原生态保护等奖补资金2996万元,惠及脱贫人口1.8万人。探索“以湿养湿”模式,通过租用土地建设湿地库塘,每年为群众增加租金收入3800万元,惠及脱贫人口9000余人。(州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