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象大理 > 文化遗产

大理苍山脚下的传习所,一根“霸王鞭”传了一代又一代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9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导航庆洞村,今天的目的地是苍山脚下的白族霸王鞭传习所。

驱车沿大丽线行至大理古城驾校喜洲分校的路口往苍山方向走,路的尽头就是传承人何松康的家,也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霸王鞭传习所的位置,蓝天悠悠,白云悠悠。

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庆洞村,是大理的“名村”,位于巍峨的苍山脚下,风景优美,每年到绕三灵的日子,白族儿女们都会聚集在这里庆祝,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村庄里白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古老的民俗和生产生活都在这里得以保留及传承,怡然自得。

设在堂屋里的传习所

何松康,白族霸王鞭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白族霸王鞭传习所的负责人,传习所就建在她们家一楼的堂屋里。

刚踏进传习所,就见何松康老师已准备好茶水以及时下最新鲜的花红、梨子等水果候着我们到来了。对于每一位来到传习所了解白族霸王鞭文化的访客,她都热忱相待。

方正的堂屋里挂满了何松康参加演出、培训的各种照片及霸王鞭、八角鼓、服装等演出道具。院子的墙上专门请人绘了一幅霸王鞭的彩绘,旁边书写:“弘扬白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这个传习所是我自己主动要求建的,当时还担心自己家的条件达不到要求。”何松康笑着说。传习所于2020年7月挂牌,她把一楼中间的堂屋腾出来做简易的展厅,并重新装修了小院子,做了彩绘墙、种上了花草。问起为什么想要主动要求建传习所时,何松康答:“因为太热爱了”。

整个庆洞村世世代代都有打霸王鞭的习惯,何松康老师向我们介绍:“霸王鞭是古时白族人民在田间劳作过程中演变而成的舞蹈,舞蹈的手帕好比劳作时擦汗的手巾,霸王鞭好比劳作时手中的锄头,这舞蹈来源于天地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何松康所舞的霸王鞭是最传统的样式,是由爷爷传承给妈妈,再由妈妈传承给自己的。如今,她又将其完完整整传给了自己的儿媳妇及小孙女。“我自己喜欢打,家里的人也喜欢,几代人都打霸王鞭,我励志要好好地传下去”,何松康说。

何松康母亲(右)指导其霸王鞭动作▲

何松康将霸王鞭打法传承给儿媳(右一)及孙女(左一)▲

几乎每一天,村民们都会来在传习所打霸王鞭,这似乎成了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由于场地受限,往年当访客较多时,何松康还会借助村委会的院子来开展传承传习活动。

村委会场地教学中▲

传统霸王鞭虽然套路形式多样,但却易于教学。据何松康介绍,接受能力快一点的学生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学会了,霸王鞭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舞蹈,一个人可以跳,一群人也可以跳,所有很易于教学和传播。

村委会场地教学中▲

村里会打霸王鞭且把霸王鞭表演当作本职工作的人几乎没有,因为表演的收入目前支撑不起生活的开支。何松康也一样,作为庆洞村六组的村社长,平日里她在完成村里交派任务的同时还耕种田地,要等这两项工作完成之后,才有时间和精力传承霸王鞭。

庆洞村有一支白族绕三灵文艺队,全都由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组成,何松康是文艺队的主力。“全队20多人,霸王鞭都是我带出来的,都可以算作我的徒弟,平时没事大家就一起练习表演,有活动了就一起参加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补贴一点收入”,何松康说。

庆洞村文艺队参加演出合影▲

进门学与出去教,都是传承

霸王鞭是一种热闹、欢快、喜庆的白族传统舞蹈。在大理本地,结婚、乔迁等喜庆的日子里都会请上一支会跳霸王鞭的舞队来助助兴,这是多年来的传统,何松康她们的文艺队哪里有邀请,就跳到哪里。


    2017到2019年的连续三年,云南民族村都邀请何松康师徒们到昆明演出,一年两次。霸王鞭的亮相得到了云南民族村园方及游客的一致好评,舞队的付出得获得了回报,大家学好跳好霸王鞭的热情更高涨了。

作为传习所的负责人,何松康不仅在传习所里教大家霸王鞭,一有空她就带上霸王鞭,穿上传统的劳作服饰走出去,给更多的人教学。

何松康教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跳霸王鞭▲

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每天下午的三点至五点何松康都会到庆洞完小教同学们打霸王鞭,身体力行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的职责。此外,百川中学、银桥中学等周边学校都留下了何松康教霸王鞭的身影,“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她一直在践行。

何举庭,是何松康的大儿子,毕业后选择在湖南长沙工作生活,目前开设的音乐培训班有200名学员,在他一遍又一遍的介绍之下,培训班的同学都对白族霸王鞭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同学还对这一边疆少数民族的欢快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我都和学员们说,我的母亲是白族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何举庭颇为自豪地说。

谈及霸王鞭的传承及创新,何松康既迷茫又坚定。自从8岁会打霸王鞭开始,何松康已经打了40多年,霸王鞭彷佛注入了灵魂中,是和吃饭喝水一样的日常,越是这样,就越害怕霸王鞭的“消失”。“我只有不断不断地教,不断不断地跳,会的人越多,就越留得住”,何松康动情地说。

平日里,她在传习所将霸王鞭基本的八下、十二下动作进行创新,同时熟练于二十三下。“二十三下很难,我身边就只有我和我的一名徒弟会”,何松康说。

此外,何松康还在大理州非遗中心、大理市非遗所的指导下进行霸王鞭的相关档案、实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让口口相传的霸王鞭也能“有据可查”。

今年52岁的何松康,瘦削但精气神十足。“别小看这一根小棍子,打霸王鞭是很费劲的,现在我母亲几乎打不动了。”何松康的母亲年逾80岁,身体硬朗,精神抖擞,但是对于霸王鞭这项“体力活”也只能在旁边指导后辈们打了。“原来就只有一根棍子,单调。现在的霸王鞭绑上了花朵,绘上了色彩,很漂亮”,何松康的母亲说。其实,这也是传承创新的一部分。要把霸王鞭从劳作休息时的消遣动作转变为舞蹈在舞台上绽放光彩,道具必须美观。何松康认为,传统的服饰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能改进,但可以把表演道具做得更漂亮,更惹眼。同时,她还将霸王鞭与八角鼓、草帽舞、双飞燕、扇子舞等等进行融合,让霸王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霸王鞭的演出道具▲

传统文化时时学,白族舞蹈代代传。小小的霸王鞭看似简单,里面却包含了白族人民田间劳作的智慧。用自己的努力,言传身教地教授霸王鞭,这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也是传承人的智慧。“今天下午6点,我还要去江尾一趟,教他们的绕三灵团队跳霸王鞭”,何松康说。

热爱,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大动力。正因有着这份热爱,霸王鞭传习所的传承传习活动才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传十,十传百,相信在何松康的坚持下,不仅能“守住”这根小小的棍子,还能将其发扬光大,成为白族舞蹈中最闪亮的名片,世代永传。

来源丨大理非遗

编辑丨杨奥

审核丨孟鹏 邱忠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