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 / 预决算公开 / 财政预决算
  • 索引号:
  • 发布机构: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1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216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一、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组织实施州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地方财政预算,狠抓增收节支工作,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圆满完成了年度财政收支预算,较好地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全州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333567万元,比上年增收37782万元,增长12.8%。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税收收入176079万元,比上年增收13269万元,增长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748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7.7%,比上年增收24513万元,增长18.4%。全州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96589万元,比上年增加59785万元,增长17.8%

 

全州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488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1974万元,省定额补助15084万元,省专项补助73073万元,调入资金4676万元,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01165万元,上年滚存结余5078万元,收入方总计418538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96589万元,上解支出11200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2160万元,支出方总计409949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8589万元,其中项目结转支出5907万元,净结余2682万元。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州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36938万元,比上年减收10327万元,下降7%。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税收收入106038万元,比上年减少9748万元,下降8.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900万元,比上年减579万元,下降1.8%。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4387万元,比上年增支8472万元,增长15.2%

 

州本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900万元,省定额补助15084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1974万元,省对州专项补助73073万元,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01165万元,县市上解收入25773万元,上年滚存结余3261万元,收入方总计31123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4387万元,上解支出11200万元,税收返还县市26283万元,定额补助县市24819万元,专项补助县市87040万元,其他各项补助县市90523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000万元,支出方总计305252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5978万元,其中项目结转支出5678万元,净结余300万元。

 

(三)财政收入分征管部门的完成情况

 

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82504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99.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10000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4.8%;财政部门组织非税收入41063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32.5%

 

州本级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份,根据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抗灾救灾和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等方面作了适当安排,以支持和促进全州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州本级决算待省财政厅审核批复后,再提请州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四)2005年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

 

1.发展经济促增收,财政收入迈上了新台阶。2005年,全州遭遇了50年罕见的雪灾和旱灾,电力、油、运等能源继续紧张,土地、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不断增多,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面对财政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各级各部门团结奋斗,务实工作,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明显好于预期,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以推进工业化为突破口并取得较好成效的部分县市,财政增收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为全州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年,全州财政收入在弥补了烟草企业整合带来的税收减收15000万元和取消农业税带来的减收5000万元后,仍突破了30亿元大关,实现增收37782万元,有6个县财政总收入超过了亿元,其中四个县首次突破了1亿元,财政收入迈上了新的台阶。

 

2.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着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州财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年财政支农支出达46873万元,比上年增长24.2%,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安排下达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844.6万元,完成对宾川、祥云、大理、弥渡、洱源5县市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现金兑付工作,保障了粮食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州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帮助各县市完善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为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安排了12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论证储备了一批建设项目,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是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经济发展。2005年全州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达35239万元,比上年增长37.7%。在财政投入拉动投资的同时,继续安排了1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通过“银政合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当年到位政府信用合作贷款5.15亿元,支持了交通、支柱产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四是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州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达12128万元,比上年增长49.3%,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工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安排了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4380万元,为抗击雪灾和旱灾提供了财力支持,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五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05年各级财政安排用于教育的投入达73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下达了366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完成了7.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各级财政筹措了25552万元高中阶段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了52个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高中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下达了专项资金762万元,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5153万元,加快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为实现现代优良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六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5年全州卫生方面的支出达24537万元,比上年增长23%,重点用于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加强重点疾病防治等,基本建成了覆盖12个县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筹集资金750万元,支持宾川、弥渡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受益人口达65.6万人。

 

七是大力支持政法部门的工作,全州公检法司支出达25935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多渠道筹集资金2700万元,加快推进中央政法专款项目建设,改善了政法部门的技术装备和办案条件,为维护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2005年,省财政对州县实施“三奖两补”和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通过积极向省财政厅汇报情况,反映困难,在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方面得到了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州共获得奖补资金1167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为了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州财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各县市的转移支付的力度。2005年,州财政共下达各县市的各种补助总额达到了228665万元,占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8.8%,进一步缓解了县乡财政的困难。此外,州财政还加大了对县市的资金调度力度,促进项目建设进程和支持项目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处理。

 

4.坚持制度创新,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试点单位银行账户由改革前的252个压缩到45个,取消率达82.1%;列入试点的5部门37个单位通过财政集中支付资金12267万元,下达授权支付额度为9243万元,授权单位实际支付8025万元,节约了库款1218万元。通过试点阶段的探索,建立健全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积累了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对第二批州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了全面清理,通过清理撤并,各单位银行账户从695个减少到273个,为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我州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又减轻农民负担5000万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州财政加大了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基本实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预期目标;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探索,制定了“乡财县管乡用”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并开始推行;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全州共撤并了14个乡镇。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始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分离。全州政府采购资金总额达12933万元,综合节约率为8.2%。对州级机关事业单位的531辆公务用车统一定点保险进行政府采购,节约了保险费支出254万元,节约率达79.4%;完成了对州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定点维修的招标采购工作,并率先在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州纪委五大机关实行,有效地节约了车辆维修费用;研究制定了《大理州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实施办法》,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职能划转政府采购中心,为切实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群众看病难、用药贵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四是按照“专款下放、权力下放、责任下放”的基本原则,在永平县启动了专项资金切块到县改革试点,下达了省、州切块资金750万元,试点资金使用情况较好,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5.财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服务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求实创新、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为目标,狠抓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广大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政府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主动服务,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州财政局在年度企业民主评议经济主管部门中的位次,由上年的第七名跃升至第三名,并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依法行政、扶贫工作等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全州2005年的财政预算目标已经圆满实现,“十五”计划的财政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十五”期间,全州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8%,比计划超出6.8个百分点,2005年财政总收入已突破30亿元大关,达333567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91294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57488万元,年均增长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000年的207071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396589万元,年均增长13.9%

 

“十五”期间财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财政的一切收支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经济总量,促进财政增收;三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理念,树牢为民理财的思想,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建立生财有方、聚财有道、管财依法、理财科学、用财有效的长效机制;五是转变作风,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民,就是要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切实为基层、部门和群众服务,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服务,让广大人民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十五”期间,在全州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州经济总量还小,财源结构仍较单一,支柱性的财源群体有待进一步培植;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乡财政仍然困难;三是支出结构仍需调整优化,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州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2006年全州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着眼科学发展、着力于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防范财政风险;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收支平衡;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平安和谐大理。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建议作如下安排:

 

(一)全州地方财政收支安排意见

 

2006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安排36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73237万元,增长10%。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3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

 

全州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173237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3249万元,原体制补助15084万元,上级专项补助77000万元,上级各项补助101341万元,调入资金6000万元,上年结余8589万元,收入总计4445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433300万元,上解支出11200万元,支出总计444500万元,收支平衡。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安排意见

 

2006年,州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400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0%;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968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8.2%。主要支出项目是:州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16193万元;州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7290万元;州级预算单位经常性项目支出4034万元;行政切块经费2502.6万元;重点建设资金4070万元;预备费1000万元;专项支出(罚没办案经费、水费、排污费等)5481万元;各项经费切块29114.4万元,分别为:农业方面安排6906万元,财政津补贴支出1000万元,工交、商贸、旅游等方面安排5080万元,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安排4460万元,卫生方面安排1105万元,抚恤和社保资金安排1125万元,党群、政法方面安排1957.4万元,其它支出安排7481万元。

 

州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34000万元,税收返还收入35649万元,县市上解收入12351万元,调入资金1000万元,上年结余300万元,收入总计833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69685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1267万元,上解支出2348万元,支出总计83300万元,收支平衡。

 

(三)州级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

 

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方针和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原则,2006年州级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是:

 

1.确保人员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在预算中足额安排人员工资16193万元,按照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定员定额标准足额安排公用经费7290万元,安排预算单位经常性项目支出4034万元,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切实加强政权建设。

 

2.财政支出继续向“三农”倾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财力支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6年州财政将继续增加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和发展11个农业产业化项目;从“十一五”开始,每年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费3100万元,其中安排千村扶贫开发建设资金2500万元,小康示范村建设资金600万元;继续执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退耕还林的现金补贴,安排专项资金380万元,在巩固宾川、弥渡两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大理市、云龙县和鹤庆县;继续执行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逐步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河流治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安排县市工业小区建设专项资金510万元,完成县市工业小区第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为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平台;继续安排400万元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储备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项目;安排500万元贴息资金,重点扶持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安排煤炭骨干矿井建设和矿产资源勘探经费250万元,引导好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建设;继续安排1000万元担保资金,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安排1000万元,完成县城和乡镇总规修编,支持各县市城镇建设;继续安排2049万元,对列入今年计划的、目前仍无办公用房或还在危房中办公的317个村委会的办公用房进行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4.继续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增加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00万元,高中扩招补助资金1000万元;新增职业教育经费500万元,加强职业教育,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初中、寄宿制、半寄宿制和特少民族学生的补助力度;安排科技三项费和科普经费770万元,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应用和科普教育;安排卫生经费1105万元,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的投入。

 

5.继续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持。安排抚恤和社会保障配套资金1125万元,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

 

6.支持项目带动战略的顺利实施。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500万元,推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储备,充实项目库,以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投入,以项目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2006年预算目标的圆满完成

 

做好2006年的财政工作,实现财政预算目标,对“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头起好步,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财政作为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一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优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二是按照全州“十一五”规划,集中财政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力争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三是切实改变财政供给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通过实施公共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公平的财税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转变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使用新模式,推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二)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控制税收减免,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纠正和制止擅自出台的减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用好税收信息化的控管手段,进一步减少税收流失。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在坚决纠正和查处乱收费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改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政府性非税收入的收缴,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大将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的工作力度,逐步实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提高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

 

(三)深化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1.逐步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州对县市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三保三促”(保机构运转、保财政平衡、保社会稳定,促财源培养、促结构调整、促财力均衡)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十一五”时期州对县、市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维持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州、县市政府的既得利益;强化州和县、市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规范性,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州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推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坚持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严格依法管财、科学理财,充分调动县市和乡镇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逐步走出一条主要依靠经济发展解决财政困难,富民兴州的路子。

 

2.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办法的基础上,州级从今年起已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供给的基层预算单位;在各县市全面启动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争取2007年在县市级全面推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运作程序,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全面启动药品招标采购工作,完善汽车统一投保和定点维修的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采购专家库和商家库,强化监督管理,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公共财政的“阳光工程”。做好正式启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政府预算的各项准备工作。

 

3.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支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严格核定和控制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继续做好撤并乡镇工作;按照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支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贯彻执行“三奖两补”政策,突出抓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改革,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4.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大理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开展州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清产核资,努力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县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建立全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四)加强财政监管,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坚持加强监督与财政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做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工作为重点,不断完善工作思路,适时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摸清底数,挤出水分,分清责任,分类处置,逐年化解”的原则,妥善解决已经形成的政府性债务,按照适度举债的原则,规范举债行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深入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深入开展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以管住财务为突破口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会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公信力。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财政工作再上新水平

 

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求实创新、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的目标,切实抓好财政系统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途径,努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稳妥推进以人员轮岗和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为突破口,增强财政部门活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主动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在完善州级与中央和省财政部门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县级财政部门的网络连接工作,建立统一、安全的财政网络体系。

 

各位代表,完成2006年财政预算目标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州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对财政工作所作出的决议和要求,自觉接受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努力工作,不断开创全州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