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试点领域信息 / 公共文化服务
  • 索引号: 522111846/2021-00089
  • 发布机构: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首届“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纵论乡愁文化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乡愁,是最美好的回忆;乡愁,是最难忘的记忆;乡愁,是最深情的眷念;乡愁,是最刻骨的思念。826日,首届“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开幕式在大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知名高校、各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共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就“习近平乡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领导与乡村治理”“美丽乡村与乡村建设”等议题进行讨论交流,丰富发展了“乡愁”的内涵和外延,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路径。

桑玉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所谓乡愁,就是所有的人对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产生的依恋、眷恋。乡愁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势必会对乡村的空间造成挤压,“乡村”形态面临着逐步萎缩,乡愁也会随之弱化或消失。

对此现状,我就“未来我们还有没有乡村”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认为,“乡村消失”有三种形态,一是城市化加快推进,城郊接合部不断向外延伸,乡村最终正常消失;二是就地改造提升,不断引进产业、项目、企业,原有的乡村就会逐渐向小型城镇转变;三是政府推动,对一些人口少的乡村加强引导和干预,实行集体搬迁或拆除。

很多人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不管他最后走到哪里,他依旧会依恋、眷恋这个出生、成长的地方。乡村要尽量保存,保护它原有的形式,这对乡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黄振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

乡愁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它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愁的内涵扩展为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的追求,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依恋,以及对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

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乡愁是乡村振兴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乡愁文化是由乡村自身价值凝结而成,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振兴必然要注重乡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在现代社会急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乡愁的内在诉求逐渐强烈,也使得它的经济价值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实施过程要以注重乡村自然生态为核心,要注重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风民俗,让振兴之后的乡村记得住乡愁。

大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乡愁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大理乡村振兴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保护与开发为主线,将乡愁文化与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善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型乡村振兴路径,大理乡村振兴的模式,破解了目前乡村振兴路径存在的一些难点,为其他城市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借鉴意义。

陈明(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乡愁就是积极的幸福,幸福体现的是乡愁的目标形态,积极体现的是乡愁的实践形态。新时代的乡愁,它一定是人民群众奋斗出来的乡愁,是标注了时代精神印记的乡愁,是彰显了乡村振兴价值导向的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愁,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也是一个实践层面的概念,共同构成了乡愁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同时,乡愁必然服务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乡愁还具有制度属性。乡愁是乡村文化振兴目标体系内核的凝练和集中的表达,它是新时代乡村战略的文化归属,而乡村振兴又是乡愁得以实现的根本性战略举措,乡愁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朴素表达。就像中国现代化的朴实表达是中国梦,而乡村振兴的朴实表达就是乡愁。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大理乡村文化,我认为,大理在打造中国乡愁文化带过程中,要强化和完善村落乡村文化开发的这种功能定位,更加注重打造不同功能和业态的乡愁实践,彰显出多元化、层次感和地域性,防止出现大量同质竞争和自我内卷消耗;要注重打造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在相关制度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及品牌维护与经营等方面必须做到科学,以消费者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服务体系,进而打造大理乡愁品牌;要注重对新时代乡愁内涵的理论研究,以大理乡愁研究院为依托,不断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乡愁实践与研究,把大理打造成为中国乡愁研究的学术重镇。

蒋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特研究中心教授):

近期乡愁和乡愁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同时在看待和理解乡愁时,很多人都会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或个体化的情感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中的“山”和“水”,指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意义上的山和水,还是一个具有文化色彩、文化内涵的载体。“乡愁的表现形式是情感,核心内涵是文化,要记住乡愁就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愁文化的落脚点就是当代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乡愁不再是一种难以把握、较为抽象的情感,它与文化发展、文化振兴紧密相关,特别是让青年一代记住乡愁,更离不开当代文化的发展。大理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展雄厚,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也具有独特优势,大理要实现文化振兴,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要让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发展,传承好雄厚基础,发扬好独特优势,通过文化发展和振兴,使人民群众永远记得住乡愁。

王欣泽(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

洱海是大理最宝贵的资源,是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大理文化的根脉所在,如果守护不好这一泓清水,也就谈不上发展。我来到大理已有十余年,主要围绕洱海水质改善及洱海现有保护治理设施的实施开展工作。洱海保护治理的过程是延续和传承大理文化的重要基石。一方面,只有洱海水质、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进入了良好状态,洱海周边居民的生活发展、大理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依靠;另一方面,洱海是大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如果洱海水质持续恶化,群众饮用水资源将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所描绘的苍洱自然风光、洱海历史文脉也将不复存在。

现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在下一步工作中,实施洱海保护治理“硬措施”的同时,也要注重“洱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立足于流域转型发展与乡愁文化打造,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大理整体发展的产业业态,进一步寻找转型发展新的突破点。

大理有很美的山水风光,也有很多充满热情和激情投身洱海保护工作的人。来到大理,我能够体会到大理本地人的包容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外省人都把大理当成了第二个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来了不想走、离开了会想念”这就是对“大理乡愁”最好的诠释。

赵润琴(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价值,是乡愁文化的根源与精髓,重塑和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实施、乡愁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2010月至12月,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与州乡村振兴办,对全州12县市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实地调研后得出结论:走好乡村振兴道路、挖掘与发展乡愁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塑和振兴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传承好以传统村落为主的乡风文化,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留住乡风文化,留住乡愁;要提高对乡村精神文化引导作用的重视,坚决守好精神文化阵地,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要高度重视村志村史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精髓,让本地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乡土文化;要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本土人才、民间文艺人才、新时代乡贤、非遗传承人培养,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注入活力;要用足用活文化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产业模式,助推传统文化全面振兴;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复兴的实现。

杨德爱(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要把乡村打造成旅游景点,而是要让乡村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挖掘自身的优势及积极主观能动性,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做到游客所看到的就是乡村旅游地村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作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旅游是记得住乡愁、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大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政策优惠措施,支持旅游企业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纽带联结,突出宣传推广活动,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引爆旅游消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当地人的能动性,始终对国内外游客保持友好和热情,让外地游客觉得自己在大理受欢迎,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要增强游客满意度,让游客在大理乡村旅游中,与“乡愁”产生共情,真切感受到大理乡村之美、乡村建设之好、乡愁之真。

董全亮(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记得住乡愁就要记得住历史。要发展大理的乡愁文化,就要重视对各个村庄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比如历史遗存的保护、村庄典故的发掘,乡贤故事的传播等。要让年轻人了解自己村庄的历史,热爱自己的家乡。要不断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的人气,留住年轻人。要发展农村的产业,既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也要很好地保护农村风貌和生态环境。

记忆中的绿水青山也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好利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成为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例如洱海自古渔业资源丰富,洱海渔业发展历程就属于乡愁里的绿水青山之一,经过传统渔业时期、政府引导下渔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政府主导阶段等几个重要阶段,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群众的高度关注。如今,洱海流域的生态治理也逐步被提升到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头等大事的高度,大理的洱海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今后,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基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又要有效地利用苍山洱海这两大乡愁因素,在旅游观光、康体养老、体育健身、会展经济等方面打造大理品牌,进一步实现“生态经济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