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试点领域信息 / 公共文化服务
  • 索引号: 522111846/2021-00127
  • 发布机构: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活化利用 创新发展 “非遗+”赋能民众美好生活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3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018年,在大理白族调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凤琴的家中,“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挂牌成立,董凤琴积极开展大理白族调普及性义务教学传授,吸引了远近群众参与其中,一起学习、研究白族调,使传习所成为开放的传统音乐共享空间,逐渐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的负责人、白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红桃带领传习所的成员推陈出新,将传统的生活化物件转变为挂画、书签、扇子、耳环等特色工艺品,走出了一条属于“挖色绣娘”的致富路。自2019年3月开放至今,弥渡民歌和花灯戏综合传习中心逐步进入天天有表演、天天有游客的状态,累计服务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游客、观众和各类考察团5万余人次,现已成为弥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和带动区……

传统与现代融合交织,探索非遗的年轻化表达,2021年2月1日,在“白族扎染之乡”周城,一场由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与大理MuMa慕玛婚礼联合策划的扎染主题婚礼别开生面、吸睛十足。这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断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活化利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保护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有效传承非遗技艺的前提下,大理州充分挖掘和利用非遗的多重价值,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到文旅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中,与众多行业有效衔接,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探索“非遗+产业”

振兴传统工艺

2017年11月,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下设大理、剑川、鹤庆3个基地。通过采取“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实现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实践三者融合。针对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群的技能培训成为常态化,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有效弥补了传承人在艺术涵养、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等方面的短板,不断提高非遗传承水平,激活非遗生命力。

以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刺绣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大理州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融入大理非遗传承保护,研发具有特色的大理非遗文化产品,支持和引进互联网商业平台,帮助推介销售传统工艺产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剑川黑陶等知名非遗品牌,为大理传统工艺的振兴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为保护区的非遗资源增加了吸引力和知名度,拓展了认知范围和产品市场。

实践“非遗+精准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充分重视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多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以手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建成非遗工坊(传承作坊)37个,培训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实现非遗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对接融合。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为本地村民提供了40余个就业岗位,年均外用扎花工人达2000人次。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建立定向委培机制、开办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训班,辐射带动周边大量群众就业,从事木雕加工的残障人士100多名。祥云县依托“汪情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大营土陶制作技艺”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惠及祥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受益群众约25000人。

在聚力脱贫攻坚的同时,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为非遗技艺重新赋能,创建特色小镇、美丽县城、特色街区,开发了剑川木雕小镇、鹤庆银器小镇等各种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以建成“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为目标的大理市喜洲镇依托古建筑群,以创新的方式保护、整合与呈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打造了喜林苑、天谷喜院、己已巳等精品酒店,以及蓝续扎染、“薄技在”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民艺手作产业品牌,走出了文化和产业联动发展的一条新路。巍山县在非遗街区“南街”的打造中,融入了巍山扎染、彝族刺绣、彝族打歌等不同类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升级“非遗+旅游”

深化文旅融合

近年来,大理州非遗博物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等非遗展览、传习场馆成为“网红”打卡地;三月街民族节、剑川石宝山歌会、弥渡花灯艺术节等非遗节庆旅游成为新亮点;白族刺绣、白族瓦猫、鹤庆银器等一大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衍生品广受游客喜爱;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大理州共涉及其中5条线路。

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的生产性示范基地,也是大理州重点建设的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该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展览、体验扎染技艺、购买扎染制品,体验一场深度文化体验之旅。

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彝族打歌等许多非遗项目融入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非遗研学、体验活动生机勃勃,非遗+民宿,非遗+文创等多元探索方兴未艾……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探索非遗资源与旅游市场深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整体化、在地化、活态化的基础上,实现对非遗的创造性利用与创新性保护,有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