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 / 规划计划
  • 索引号: 15239372X/2022-00003
  • 发布机构: 大理州审计局

“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思路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0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十三五”期间,全州审计机关要站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部署各项工作,切实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进方法。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法治、反腐”,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家审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树立科学的国家审计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实现审计能力、层次和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围绕“发展、改革、法治、反腐”,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整合资源、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充分发挥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二)目标任务。

1.加强政策审计,促进政令畅通。

——促进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持续加强对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促进资金到位、项目落地、政策生效。在财政政策方面,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保障在建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在税收政策方面,重点关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货币政策方面,重点关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为重大项目融资提供保障;在民生政策方面,重点关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各项惠农补助资金的足额发放,保障群众根本利益;在产业政策方面,重点关注科技、新能源等新型高科技产业的支持情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简政放权和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监督检查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重点关注行政审批权下放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到位,推动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高度重视和提防深化改革中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及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金融风险,防控国有经济安全风险。

2.加强财政审计,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财政管理审计。围绕预算编审体系及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使用效益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计。推动财政联网审计,关注部门预算与决算草案的差异,促进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严肃性;推动建立财政资金存量定期清理机制,推动财政资金优化结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关注压缩“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的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

——转移支付审计。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覆盖面,重点检查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管理情况,强化专项资金清理整合规范工作,促进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分配行为,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征管审计。进一步加大地税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改进和强化税收征管的审计监督;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机制及财源创新培植等重大税收制度的运行情况和效果,促进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促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推动和完善地方税制和征管改革。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以地方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重点,加大对政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财政部门依法理财。

3.加强民生审计,促使人民群众享受改革红利。

——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全面实现涉农专项资金的常态化审计,关注“三农”政策实施效果,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推动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加快推进社保联网审计工作,探索开展“一条线”的社保资金审计模式,重点关注社保政策执行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整合社保资源,防止“碎片化”,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加大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揭露和纠正各种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政策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抗灾救灾款物跟踪审计。进一步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款物审计应急预案》,开展抗灾救灾款物和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高度关注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推动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讲规矩守纪律。

——加强计划管理,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审计计划,实现有计划的全覆盖;建立健全审计对象项目数据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实现分类别的全覆盖;加大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有重点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开展行政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

——突出审计重点,促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抓住“保发展、促反腐”两件大事,着力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情况,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高度关注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重大失职渎职行为、重大决策失当和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以及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发挥好审计在反腐败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

——创新方法,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守住大理绿水青山。

——科学评价,强化成果运用。继续深入贯彻“两办”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与纪律处分、廉洁从政、党内监督、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有机衔接的途径与办法,为领导干部考核、职务任免、教育培养和奖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5.加强政府投资审计,服务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强化政府投资审计在大理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要围绕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把投资审计的方向调整到大理的发展布局上来,高度关注政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跟进,重点揭示在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执行、土地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等的查处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建设“幸福大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完善向社会中介机构及社会专业人员购买服务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工作程序、管理办法、风险控制等制度,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审核水平。

6.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美丽大理”建设。

——资源审计。加强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违规出让、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环保政策及效益审计。强化环境目标责任审计,逐年安排开展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变化情况的专项审计,检查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规划及环保政策的情况,重点关注全州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审计。加强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环境防治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环境政策、规划措施不落实,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在“十二五”连续跟踪审计的基础上,每年安排洱海水污染防治审计。

(三)保障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的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审计工作要在完善审计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强化审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1.加强审计基础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在审计方向上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单点审计向多点审计转变。推进实施“一条线”联动审计,采取“横向全覆盖,纵向一条线”等方式,由揭示“点”的问题转变为揭示“面”的问题,促使审计建议更具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更高层次的更大成果。二是从离散审计向连续审计转变。探索从静态的离散审计向动态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计监督贯穿于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三是从局部审计向整体审计转变。对政府关心重视、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时,坚持着眼宏观、立足全局,审计范围涵盖全省、全部资金。四是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从揭露微观情况的层面上升到反映整体、宏观制度的层面,并从体制、政策和管理的层面剖析成因,积极服务宏观决策。五是从部分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按照“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四有”原则,建立“必审制”、“年审制”、“轮审制”等制度,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

——在审计内容上做到“四个围绕”。围绕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推动政策落实揭示风险、维护安全。围绕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审计机关掌握信息全面、系统、客观的优势,综合运用和深入分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及信息,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抵消等问题,推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围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更好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监督公权力的行使和运用,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推动领导干部履行好发展、环保、民生、安全、绩效、廉政责任,推动建立追责问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围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全面从严治党。着眼惩治腐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着眼源头治理,促进建立健全反腐败长效机制;着眼于整肃庸政懒政怠政,加大对不作为等“软性”腐败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积极、主动、依法、有序作为。

——加强审计计划项目的管理。加强审计计划项目统筹和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大项目审计模式,实施全国“一盘棋”,“一条线”审计;积极整合审计资源,着力构建“制度办法引领、国家审计主导、社会中介参与、内审专家补充”的审计新模式。

——积极推动审计制度创新。一是完善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主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财政、税务、工商、国资、金融等部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在情况沟通、调查取证、对象约谈、案件会商、处理处罚等方面形成制度办法。二是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促进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对整改不彻底、不积极、不到位,以及屡审屡犯的单位进行重点督查。三是建立审计结果综合运用机制。重视审计结果的开发利用,促进党委政府将审计结果纳入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与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财政预算安排及决算批复挂钩。

——加强审计理论创新和研究。一是积极构建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以课题组为载体,专项研究分析沉淀于数字背后的体制机制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研究目标为载体,研究当前审计工作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着眼指导引领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计划执行结合起来,同步实施,确保研究取得实质效果。三是建立理论研究保障机制。把理论研究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来抓,把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作为审计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来抓,把调查研究和理论水平作为审计干部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评价。

2.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审计“铁军”。

——全面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各级审计机关“一把手”要在抓班子、带队伍、把方向、出思路上下功夫,要把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公信力,努力带出一个团结和谐的好班子、一支担当作为的好队伍、一方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坚持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尽责、担当的审计队伍。创新干部管理,坚持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努力营造审计人才茁壮成长、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的工作氛围,形成选人用人靠工作、靠实绩、靠人品、靠公认的风气,让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冲劲、有实绩的审计干部成长起来。通过轮岗交流、到基层挂职、到上级审计机关锻炼等方式,走活干部队伍建设这盘棋。

——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任务来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守党纪国法和道德品质“两条底线”,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审计“八不准”纪律和保密规定,坚持依法审计,秉公用权,敢于碰硬,敢于担当。

3.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继续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一是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强化审前、审中、审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健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全面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提高审理工作质量。三是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与监督,加大审计执法检查力度,持续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做好“七五”普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

——探索建立数字化审计方式。在变革审计组织模式、整合审计数据资源、创新数据分析技术上下功夫,努力探索符合地方审计机关的数字化审计方式,逐步实现审计项目数据的集中分析、疑点的分散核查、问题的准确定位以及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最终建立“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

——着力建设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在加大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以及中级后续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数据分析团队的技能培训,把数据分析团队逐渐打造成既熟悉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尖兵,积极推动数据分析工作由分散游击向兵团化作战转变,切实变革数据分析模式,发挥团队整体优势。

——稳步推进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有计划地对各部门、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在开展常规审计项目时,只要条件具备就必须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以实践锤炼队伍,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