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州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 来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政府工作报告

——200727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州长赵立雄

各位代表:

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州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情况

2006,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人民,认真组织实施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紧围绕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现代化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的战略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5.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3%,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29.033.337.7调整为27.935.636.5。实现财政总收入39.36亿元,增长1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5亿元,增长1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73亿元,增长3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4亿元,增长15.1%。实现外贸进出口4663万美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6元,分别增长8%13.4%。金融机构存款290.33亿元,贷款181.87亿元,分别增长18.8%14.6%

(一)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成效。全年新植桑园2.01万亩,达23.03万亩;新植核桃55.8万亩,达305.8万亩;种植甘蔗3.97万亩、蒜葱20.2万亩、啤饲大麦57.9万亩。奶牛存栏10.2万头,净增0.8万头;肉牛存栏71.5万头,净增6.5万头;奶类总产19.04万吨,肉类总产34.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7%5.2%。先后有下关沱茶集团、大理欧亚乳业等四家企业列入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祥云银龙茧丝公司、大理瑞鹤药业、云南远益园林有限公司等22户企业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扶持政策;投资1746万元,实施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14399亩,新增耕地7134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2.79亿公斤,增长5.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达6.85亿元,增长9.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建成县级配送中心9家,乡村店520个,方便了农村群众。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果。整合各类资金2.76亿元,精心组织实施农户、自然村、行政村“866”工程,完成农户安居工程改造和新建6390户,完成沼气池建设和节能灶建设31485口、小水窖13959个、小水池2784个,建成卫生厕23347个、卫生厩20090个,新建和改造村两委办公房和“四室”建设27631平方米,新建和改造乡村(组)公路2511129千米,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89192千米,新建和改造村完小438530平方米,全面完成农户“8个有”、自然村和行政村“6个有”建设任务,使100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的目标。同时,以人畜饮水解困、中小型灌溉、基本农田地建设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州新建村镇供水128处,农村小水窖(池)3.8万个,解决了6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州投入4708.89万元,12个小康示范村培植经济产业35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初步实现了小康示范村民富、村美、和谐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州调处林权纠纷8843起,完成分山到户面积1143.71万亩,股权到户面积367.16万亩,基本完成产权明晰工作,初步实现了山有其主,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了林农管林、护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前实现“工业倍增”计划。一是抓改革。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扫尾、深化、完善和配套。二是抓平台。工业园(小)区健康发展,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增长25%。三是抓投融资体制创新。州县两级都成立了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把优良资产集中给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由公司对好的项目参股,建立了比较良性的投入退出机制。有7个县市建立了担保公司。每年州级财政注入资本金1000万,增强了州担保公司实力,为州内企业提供担保2.47亿元。四是抓重点企业。把重点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全面发展。五是抓重点项目。全州重点工业发展项目共90个,概算总投资146.7亿元。六是抓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全州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进一步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七是抓服务。完善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制度。全州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1.7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1.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轻工完成84.93亿元,重工完成126.84亿元,分别增长13.7%3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1.1亿元、利税总额28.24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45.9%98.9%。循环经济试点和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三)坚持积极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基本完成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和11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编制了12县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56个乡镇总体规划,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投资68亿元,实施了113项基础性、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26.5%;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万吨/日;全面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4.76万平方米;投资1.47亿元,加强6个旅游小镇建设。三是培植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城镇支撑产业。全州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2亿元,增长34.2%,商品房施工面积176.3万平方米;建成大理市10万平方米的“太和苑”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实施了祥云、弥渡、南涧、巍山410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工程。四是加大公积金管理和归集力度,累计归集公积金余额近10亿元。五是城镇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坚持打牢基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进展顺利。交通方面,大丽铁路和祥临公路、关巍公路及大理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宾祥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大凤公路基本建成。能源建设方面,小湾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剑川县龙底电站、漾濞平坡电站、宾川清水河电站已完工并投入运行;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漾濞漾洱电站、云龙永安电站等项目正抓紧施工;加强了功果桥、苗尾、鲁地拉、龙开口等国家和省大型水电站以及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水利建设方面,洱源茈碧湖水库、大理三哨水库和祥云新兴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工;引洱入宾北干渠工程、南涧母子垦水库、云龙天池水库和水利血防、安全饮水、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正抓紧实施;中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社会事业方面,大理全民健身中心、州医院门诊综合楼、州中医院综合楼、州民族中学教学楼、云南建设学校、大理卫生学校、大理财贸学校、州体育场馆、州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及改造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大理农业学校扩建、各县市重点中学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了第一批366个无房、危房的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设任务,第二批220个村委会办公用房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正抓紧实施。城镇建设方面,大理市环洱海(上河至登龙河段)截污干渠建设和洱海公园改造工程,漾濞、弥渡、南涧县城绿化亮化工程,宾川县城第二自来水厂、永平剑川两县县城供水管网和鹤庆县城雨污管网工程,祥云县城文苑路、巍山县城北隅小区、云龙县城沘江苑、洱源县城小洱路等一批市政基础工程全部完成。生态建设方面,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及洱海湖滨带建设、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签订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72项,协议总投资47.47亿元人民币;外资项目17项,协议总投资5.74亿美元。全年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9.5%。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0户,实际利用外资1528万美元,增长165%。先后成功引进云南铜业集团投资2亿元开发弥渡铜钼矿,云南国资水泥公司投资6亿元新建剑川、云龙各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新加坡三德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鹤庆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省旅游投资公司投资近3亿元参股重组大理旅游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全州个体工商户达65433户,私营企业达2725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642户,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达6.6亿元,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3.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六)坚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烟草产业:狠抓科技兴烟,坚持计划种植、连片轮作、合同收购,收购烟叶141.9万担,烟农收入83722.3万元。调整优化卷烟产品结构,提高质量,生产卷烟40万箱,单箱税利比上年增加474元。烟草产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29亿元,增长2.6%。旅游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建了一批精品景点,加强宣传促销,规范行业管理,努力提质增效,“二次创业”全面启动。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65.63万人次,海外游客20.93万人次,分别增长12.9%20.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7.2亿元,旅游创汇5705.76万美元,分别增长15.6%31.8%。建筑建材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83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02亿元,增长43.1%。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业:突出特色,围绕龙头建基地,建好基地促龙头,初步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流通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全年实现现价产值30.4亿元,增长7%。矿冶业:建成投产祥云飞龙年产8万吨铅等一批冶金项目,全年实现现价工业产值31亿元,增长82.4%。电力工业:在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做好大型水电站前期工作的同时,新开工建设了一批中小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6.94万千瓦。在全年干旱缺水严重的不利情况下,通过削峰填谷,强化管理,科学调度,较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全年电力工业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5亿元,增长21%;社会用电量22.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2%

()坚持协调发展,文教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加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排危工程完成投资6610万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8.26万平方米;投资28400万元,改扩建5所州级学校和6所县级职业学校校舍面积184663平方米;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对农村41.4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17.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5.8万名寄宿制贫困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总投资5552万元,建成覆盖全州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全州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5.1%,提高3.3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85.6%,连续2年居全省第一。下关一中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大理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建成了一流的大学校园。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州、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防治艾滋病的各项工作整体推进,艾滋病感染增长势头减缓,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5个试点县市“参合”农业人口达122.26万人,“参合率”达87.2%。争取中央、省项目及专项资金14945万元,对3个县人民医院、2个县妇幼保健院、35个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骨干适用科学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全州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3%,提高0.6个百分点。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省12届运动会和民族运动会取得良好成绩。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精心组织了州庆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魅力大理》和央视《欢乐中国行》活动,新创白剧《白洁圣妃》获得省新剧目展演金奖,电视连续剧《大理公主》已公映,电影《志愿者》已拍摄结束。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增八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48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1.6%96.7%,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试点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户籍总人口343.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坚持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8916人,完成下达任务数的105.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80人,完成下达任务数的108%;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549人,完成下达任务数的115.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低于预定目标0.6个百分点。向州外输出劳务52732人,实现劳务纯收入3.16亿元。全年共安排救灾资金580万元,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全州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12万人,净增5987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9.72万人、失业保险8.85万人、工伤保险4.5万人、生育保险4.5万人;为32452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59.95元。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社区管理率达96%12县市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9万人,新增6360人。社保资金安全完整,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州纳入低保9197户、21527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了《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的编制,组建了“中国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稳步推进,洱海全湖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在全省目标责任考评中获一等奖。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进一步加大环保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工业污染监管、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和排污费征收制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大理市、祥云县和洱源县污水处理厂共4个,日污水处理能力达7万吨。加强环保宣教,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拓农村环保工作新领域。依法开征苍山、洱海资源保护费,苍山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民主法制、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化解各类矛盾,一批“热、难”点问题得到处置。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禁毒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一等奖。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大理”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狠抓安全生产,全州安全生产连续三年实现指标控制。通过明晰全州执法部门的权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依法行政联动机制,聘任政府法律顾问,实施领导干部法律考核和出庭应诉、参加复议制度,启动“五五”普法,强化审计、监察、人事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了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向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9次,主动向州政协通报情况6次,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9,政协委员提案223,办复率100%。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矿产整治、移民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拥军优属工作得到加强。重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外事、统计、档案、侨务、对台、保密、民族宗教、新闻宣传、出版、史志、防震减灾、气象、信息产业、无线电管理、电子政务等事业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取得了新的成绩。州政府向全州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已全部完成。本着隆重、节俭、祥和、务实、安全的原则,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建州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达到了展示成就、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凝心聚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州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大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大理部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够快,总量小,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仍未走出困境;就业压力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比较深;工业经济总量小,大而强的企业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务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改进。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努力做好今年政府的各项工作。

二、2007年工作意见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以及州第六次党代会和州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能快则快,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进一步打牢基础、改革开放、调优结构、建强支柱、改善生态、振兴科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大理。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引进州外资金实际到位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6.2‰和3.5%以内。

为确保以上建议目标的实现,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富裕大理

1、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投入,夯实基础,调优结构,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多增效、农民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好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项目,稳定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发动群众筹资投劳,扎实推进以坡改梯、小水窖、小水池为重点的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以水利血防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坝区灌区建设工程,以小(一)型病险水库为重点的除险加固工程,引洱入宾北干渠等重点建设工程,提高水利化程度。针对去冬今春旱情严重,库塘蓄水少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蓄水;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少种耗水低效农作物,多种节水高效农作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广重力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优质品种种植比重,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建好基地促进龙头企业的引进、发展、壮大。正确引导、积极支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乳牛、优质肉牛、优质生猪、核桃、蚕桑、竹子、无公害蔬菜、马铃薯、优质生态茶、华山松、特色花木、优质水果等产业化基地。新植桑园4.5万亩、茶叶1万亩、优质核桃50万亩、红豆杉2万亩、华山松8万亩、竹子5万亩、啤饲大麦60万亩,发展乳牛11万头、肉牛出栏37万头、生猪出栏300万头。加大无公害安全农产品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四是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严格按照农户、自然村、行政村“866”标准,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力度,千方百计使第二批100个村近20万人整体脱贫。严格按照“七个好”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高质量地建设13个小康示范村。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促进广大农村全面发展。五是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权纠纷调处力度,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的利用,加强发证基础工作,确保上半年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化配套体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特色优质高效经济林果的发展,把林果业建成山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同时,搞好义务植树、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退耕还林和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六是抓好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县乡村公路、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推广和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和涉农价格收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七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搞好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第二轮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10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比2006年翻一番。今年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增长19%以上。一是抓好企业改革。搞好改革的扫尾、完善和配套,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推进整合重组,实施一批大项目,培植一批大企业,形成一批大产业。全面贯彻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二是抓好产业平台。多渠道筹资,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建设一批一流的工业园(小)区;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搞好招商引资,把工业园(小)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企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工业发展平台。发挥工业园(小)区的牵引、集聚、孵化等作用,加速做大做强大理凤仪、祥云财富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全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抓好重点。在巩固提升卷烟及其配套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矿冶、汽车、水泥、食品、制药等重点工业产业,推进产业集中布局和资源整合,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四是抓好创新。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和担保公司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州内大而强的企业上市和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加快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施名牌战略,支持新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优强企业。五是抓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试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搞好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严格的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全州万元GDP能耗下降3.8个百分点以上。

3、实施好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科学规划、产业支撑、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切实做好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海东片区各类规划的编制,启动20个重点乡镇的村庄规划编制。二是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县市城镇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担保公司和土地收储中心,盘活存量资产,做好土地收储工作,有效调节土地供求关系,规范土地转让和使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步伐,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28%。四是进一步推进城镇综合执法,不断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名镇古村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管理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快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切实改善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住房条件。七是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确保规范安全运行。

4、进一步调优经济结构,加速培植壮大六大支柱产业。烟草产业:坚持“双控两提高”,认真落实基本烟田规划,加强水利建设,实现基本烟田、基本烟农、烟水工程三配套。强化科技兴烟骨干措施的普及和新技术的研究实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烟叶的质量和效益,使烤烟生产的科技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将大理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烤烟基地。支持宾川县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成全国优质白肋烟基地。支持大理烟厂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卷烟生产的档次、质量和效益,并抓好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促进大理旅游从观光型为主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并重,逐步提高休闲度假旅游的比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高起点、大规模,加快影视基地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引进大企业,加速优势资源开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景点、景区档次;强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旅游市场,打造诚信大理旅游品牌。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工农业发展,以特色经济林果、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以工哺农,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建筑建材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整合重组、技改、引进,发展壮大一批;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退出一批;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各具特色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建筑建材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加大与州外大企业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年产60万吨以上的先进工艺水泥生产项目,在现有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再增加500万吨,力争2009年全州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建成滇西最大的水泥生产销售基地。矿冶产业:加强矿业秩序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加大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力度,澄清家底,力争尽快找到几个大而富的矿点,促进矿冶业可持续发展。以飞龙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搞好科技创新和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电力产业:精心组织实施大理州“十一五”电网建设规划,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电网结构。在进一步加快小水电建设的同时,继续支持小湾电站建设,积极促成鲁地拉、龙开口、功果桥电站尽早开工,做好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时,抢抓机遇,配套发展一批资源开发型、环境友好型、效益综合型的载能工业,就地就近转化电力产品。做好风能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力争风力发电取得突破。

(二)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努力建设民主大理

1、实施依法治州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行政年度计划,切实加强州、县市两级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严格落实执法评议考核和执法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人权保障。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引导公民依法、理性维权。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建立化解行政争议的多元机制。贯彻执行好自治州自治条例和法规,做好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备案和审查。

2、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意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推进政法机关基层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推进大理市毒品集散、中转整治,巩固巍山永建地区毒品整治成果,打击各类刑事、经济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大理”建设。

3、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和谐。

(三)千方百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建设文明大理

1、认真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实绩评价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巩固“两基”成果,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四是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专门技能、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五是积极支持大理学院加快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外教学交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早日建成大理大学。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原始创新,抓好主要产业适用骨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二是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支柱产业及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在汽车制造、旅游产品开发、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三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的作用,推进州院、州校科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行科技人员报酬与贡献挂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五是认真抓好科普工作,提高全州各族群众的科技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4、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抓改革。继续完善用人机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激励文艺工作者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推动文化艺术成果市场化,增强发展活力,做大文化产业。同时,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二是抓基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县乡的基础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广播站,积极实施“两馆一站”建设扫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三是抓普及。利用初高中音乐课、体育课,在中学生中推广普及优秀地方民族歌舞;积极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四是抓精品。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文化精品工程,进一步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力争把新创白剧《白洁圣妃》推向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策划拍摄好31集电视剧《茶王》。五是抓大项目。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培育壮大一批以民营为主的骨干旅游文化企业。六是抓保障。健全文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文物执法,加强对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净化全州文化市场。

5、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一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内部改革,增强活力,降低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整合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网点,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培养,着力推进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三是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与西医、西药与中药的协调发展。四是搞好药品市场监管和招投标,保证质量,逐步降低药价。五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稳定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的新机制,在全州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老百姓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六是抓好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强化艾滋病综合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七是严格依法行医,加大依法治医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八是抓好城镇社区和农村自然村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人民体质。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积极探索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三是改革社区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保障平台,健全公民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机制,建设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诚信公民、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政府建设,打造诚信大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兑现承诺,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整合信用资源,逐步实行企业和个人信用等级制度,建立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四)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建设开放大理

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意识,坚持“软、硬”环境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一是结合大理实际,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项目论证、储备等前期工作,健全项目形成机制,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二是精心筛选申报项目,搞好项目的推介、争取和招商,力争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教育、文化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和担保公司的作用,扩大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支持项目建设。四是配合国家和省及有关方面,做好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复线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其早日开工。加快祥临公路、大丽铁路的建设进度。五是强化项目实施,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责任制,规范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六是做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2、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一流软环境。一是以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促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重点,以切实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州投资软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制度,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三是依法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有序、放心的消费环境。四是培育、发展、规范各类中介机构。

3、“引进来”,增强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先把优势资源、优势项目拿出去招商,引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开发我州的优势资源。二是抓住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机遇,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引导外资投向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严格项目准入,严禁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项目进入。三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把引进项目的规模、效益与政策优惠程度挂钩,提高招商引资水平。4、“走出去”,拓宽发展空间。一是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合作,努力拓宽合作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使产业生产能力向外延伸,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优化结构,使优势产品“销出去”,鼓励非公有制进出口企业发展,扩大对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四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外出创业发展,努力把剩余劳动力“送出去”,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术型”、“创业型”提升。

(五)坚持统筹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大理

1、以人为本,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一是创新机制、拓宽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城镇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组织管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和特殊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确保城镇零就业而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调整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巩固、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服务网络,加强老龄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完善退伍士兵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制度。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制度,规划建设儿童孤儿福利院,发展社会福利。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高度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重点帮助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因病因灾返贫人员以及城乡贫困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2、加强以洱海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大保护治理工作力度,严格依法保护洱海,搞好“六大工程”建设;继续巩固和扩大“三退三还”成果,适度增加并保护好湿地、滩地,尽快完成湖滨带建设,增强洱海自净能力;加快环湖截污干渠建设,管好沿湖垃圾、人畜粪便,大力推广生态卫生旱厕和农村污水生态净化措施,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以改善水质为核心的洱海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重奖重罚,一票否决。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加强生态建设,搞好对水、森林、湿地、矿产等重要资源的监管,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和重大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格控制污染,加强污染减排工作,认真实施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抓好“利益导向、优质服务、合同管理”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建成全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示范区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改善社会管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一是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基本利益、基本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热点难点问题排查调处机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二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制度、严格监管、严格责任追究。抓实以煤矿、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危化物品和消防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重视和做好外事、统计、档案、侨务、对台、保密、新闻宣传、出版、史志、气象等各项工作。

4、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一是进一步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乡镇职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格控制乡村新增债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调动各级增收、减负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投资审批制,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规范社会投资行为,扩大社会投资领域。

5、关注民生,办好十件实事。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继续办好10件实事:一是按照农户、自然村、行政村“866”标准,实施好10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二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266万农村居民受益。三是按照“每个村一个卫生室、2名医生”的计划,建设917个行政村卫生室,力争做到小病不出村。四是实施全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投资5600万元,改造维修面积70000平方米。五是在洱海流域农村建设1000个标准垃圾池,推广使用农户生态卫生旱厕,扶持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公共生态卫生旱厕。六是解决23.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七是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使农村低保覆盖人口达5万人以上;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减少城镇贫困人口。八是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在113个乡镇1124个村(居)委会全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强化全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建立药品安全监督信息平台,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九是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以上,新增劳务输出5万人以上。十是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示范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示范企业”和“平安畅通示范县市”、“平安畅通示范乡镇”创建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大理提供坚强保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围绕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目标,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发展社会事业,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倾斜,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行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解决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行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并完善告知承诺、并联审批、网上审批。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合理界定政府的决策权限,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决策反馈、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出台前多方征询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

(三)切实加强廉政建设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做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继续抓好廉洁从政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堵塞腐败滋生的漏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腐败现象。继续抓好纠正教育乱收费和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食品药品和农用物资供销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督,完善相关制度,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决不允许利用职权谋取任何私利。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处腐败分子。

(四)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讲实话、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作表面文章,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急功近利。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事务性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本领。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推进效能监察,加大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的执行督查力度,转变工作作风,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各位代表,大理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大理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