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州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 来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政府工作报告

——2006216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州长赵立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大理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按照打牢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一个基础”,突出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两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培植、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洱海保护治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有较大进展,加快培育壮大烟草、旅游、优势生物资源开发、建筑建材、矿冶“五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能源紧张等困难,较好地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235.18亿元,增长65.6%,年均递增10.6%,其中:一产67.26亿元,增长46.7%;二产78.3亿元,增长102.3%;三产89.62亿元,增长78.8%。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42937调整为293338。财政总收入33.36亿元,增长74.5%,年均递增1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5亿元,增长72.5%,年均递增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增长6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1亿元,增长68.6%。粮食总产119.8万吨,9.2%。农民人均纯收入2251,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3,增长2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35亿元,增长131.46%;各项贷款余额158.68亿元,增长108.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十五”期间,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化”进程加速推进,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自治州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全州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一五”期间的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狠抓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州重大项目的立项和资金扶持;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34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高61.3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交通建设:实现了州到县公路油路化,县城到乡镇公路基本弹石化,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加快了州境内国道改造步伐,全州公路总里程达116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225公里;大丽铁路开工建设,大理机场改扩建工程动工,大瑞铁路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巍山五茂林、南涧母子垦、云龙天池、弥渡栗树营、洱源海西海、宾川花桥、海稍、祥云普棚等水库新建、扩建、除险加固工程已建成或正在抓紧实施,宾川、祥云大型灌区建设进展顺利,巍山西河、弥渡毗雄河、永平银江河治理成效显著。能源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抓好小湾、功果桥、苗尾、龙开口、鲁地拉等大型电站的项目论证、立项、施工等工作,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电站,全州“十五”期间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4.74万千瓦。完成大理50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和农网改造工程。五年累计建成小水窖()48667口;解决了43.9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生态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1.7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367万亩;新增沼气用户14万多户;苍山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信息产业:通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电子政务逐步推进,全州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分别达14.17%17.3%1.04%,有线电视入网用户38.9万户。启动和建成了一大批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城建等项目,有力地拉动了我州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硬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全过程、全方位规范、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突出工业项目,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面向重点客商进行“一对一”跟踪招商,增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五年来,娃哈哈、力帆、嘉仕伯、新希望、东亚乳业等一批大企业先后落户大理,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55项,实际到位州外国内资金45.58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62倍。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581万美元,增长5.34倍,其中出口总额13303万美元,增长7.34倍。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保护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县市工业园(小)区发展。2005年,全州1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已达68户,占60.71%;非公企业上缴税金达4亿元。非公经济占地区GDP比例由24%上升到40.1%,提高16.1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增加投入,建大基地,扶强龙头;建立企业和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创新农业科技人员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农户和农科人员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十五”期间,州级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287549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0.2%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7.1亿元,2000年增长85.7%。蚕桑面积达21.97万亩、增长5.7倍,核桃面积达157.46万亩、增长86.7%,梅果面积达12.58万亩、增长79.7%,竹子面积达53.68万亩、增长14.58%,生态茶园面积达12万亩、增长8.4%。种植啤饲大麦35.15万亩,亚麻16.9万亩,葱蒜15.19万亩,甘蔗5.03万亩。生猪出栏276万头,肉牛出栏31万头,黑山羊出栏101万只。乳牛存栏9.4万头,鲜奶产量17.84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45.1%2.12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4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0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3%;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稳产农田达215.1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优质品率达80%;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7723调整为7030。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2005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负1.1亿元,减负率为59.74%,实现了农业多增效,农民多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提前完成,首家通过省的验收;创新机制,建立州、县市融资担保公司,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以工业园(小)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工业发展,累计建成工业园(小)区16个,其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已成为全州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州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5.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26%;实现工业增加值62.08亿元,增长9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2户,增加30户,实现产值107亿元,增长1.5倍,上缴税金16.1亿元,增长63.1%,从业人员33509人,增长29.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生产卷烟40.2万箱、增长8.65%,乳制品69083吨、增长72.8%,精制茶7443吨、增长26.91%,水泥353.75万吨、增长89.2%,锌9.77万吨、增长1.1倍,煤171.46万吨、增长1.28倍,生产拖拉机25706台、汽车12077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围绕省政府大理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的目标,强化了城镇规划和规划的严格执行,完成了《大理州城镇体系规划》、《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编制。实施了大理市和部分县城的供排水管网、电网等市政建设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搞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积极推进城镇广场、公园建设,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恢复重建了崇圣寺,完成了大理古城、剑川石宝山—寺登街区、巍山古城等的保护和恢复项目。创新机制,盘活城镇国有资产,加速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城镇支撑产业,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大理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魅力城市。五年全州累计完成撤乡建镇19个,建制镇达64个;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31.4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6倍。200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10.5平方公里,2000年增加30.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25%,提高8个百分点。

(六)支柱产业培育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烟草产业:烤烟生产狠抓基本烟田和烟水工程建设,改造标准化烤房,坚持择优布局、连片轮作、最佳节令规范移栽,提高测土配方和漂浮育苗水平等科技措施,提高了烟叶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卷烟生产,以调结构、创名牌、拓市场为突破口,努力提高综合效益。2005年,烟草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9亿元,比2000年增长47.3%,完成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47.6%。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新的旅游精品景点、景区,建成并不断完善“大理州旅游交易结算及管理系统”,整顿和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全州旅游行业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678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7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长29.3%7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9.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328万美元,分别增长121.3%116.4%。建筑建材业:以房地产开发为突破口,以水泥为重点,狠抓建筑建材业发展。2005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7.92亿元,比2000年增长31.1%;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15.3亿元,增长72.2%,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69.5%。优势生物资源开发:以生物制药和绿色食品开发为重点,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制药企业GMP、药品经营企业GSP和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工作。2005年优势生物资源及农产品加工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比2000年增长20%。矿冶业:以剑川、祥云、云龙工业小区和鹤庆北衙矿区为重点,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培育起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强化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加快锌铅产业的发展。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7.2亿元,比2000年增长7.15倍,完成工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10.45倍。群体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七)科教兴州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强公益性项目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5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05.6%“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排除中小学危房29.98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28万平方米;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州中小学校。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改善,机制体制创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比2000年增加8108人,职业高中招生增加1999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51.82%,提高13.62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77.55%,提高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州内中等专业学校全部进入省部级以上重点中专行列,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实力明显增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了大理学院,古城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对全州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7%,比200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州群艺馆2004年被文化部考核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全州78个乡镇文化站已达省三级以上建设标准。州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白剧团、歌舞团等单位相继完成了改革任务,形成了大理旅游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200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33亿元,增加值1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中央和省的充分肯定。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效开展,参加试点的农民广泛受益;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取得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的胜利;加强了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大理市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体育场地设施正在建设,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我州运动员在全省性运动会上取得较好成绩。成功承办了大理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成功承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部长会议、昆明国际旅游节大理分会场开幕式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及活动。建成了州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开展了网络数字信息业务;全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1%96.2%,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5.33.5个百分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2002年州县乡党政机构改革和2005年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实施了事业单位以人员聘用制和搞活内部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凡进必考”的用人机制,公开考录公务员和公开考聘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了一批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全州人才总量达124379人,占总人口比重达3.6%,比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外事、侨务、档案、统计、地方志、民族宗教、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八)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优质服务、合同管理、少生奖励”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达342.96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4‰,计划生育率达到99.7%,累计兑付奖优免补资金1301万元。全州农业人口已有39413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占农业人口一孩家庭户的32.3%。环保投入逐步增加,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重点地区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全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编制完成了《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20032020)》,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稳步推进,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湖水质总体保持Ⅲ类,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保护治理目标。盘活土地资产,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土地收购储备交易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形土地市场。认真组织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3个,面积97017亩,新增耕地面积35535亩,实现了州内耕地占补基本平衡。

(九)扶贫济困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有较大进展。更加注重困难弱势群体,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做好扶贫济困和社会保障工作。完成110个重点行政村、328个温饱村和222个重点扶持自然村的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改造茅草房、杈杈房12353户,完成316714445人的易地转移安置任务。投入扶贫贴息贷款69168万元,累计有18.2万户农户获得贷款扶持。五年累计有23.13万人解决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州共征收各类社会保险基金165285万元,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46142万元,为我州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全州3388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9144万元,33315名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社区管理率达94%;为37306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5170万元,“两个确保”达100%。全州共开发就业岗位88699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1525人,安排“40·50”大龄就业困难对象6845人,向州外输出劳务856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职工总人数达到484478人,比2000年增加了188334人,增长63.6%。搞好救灾救济工作,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全面推行职工医疗互助,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加强残疾人维权工作。

(十)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查把关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监察、审计监督工作,建立了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前置审计制度,完善了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及政府采购等制度,从制度上促进了政府行为的廉洁、规范、高效运行。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意见、建议、批评1184件,提案1234件,向州人大报告工作60次,向州政协协商工作10次。强化法制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支持纪检、审判、检察机关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了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了重大决策报告备案和严格的审查、把关、纠错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狠抓维护稳定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把大量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为核心,大力推进创建“平安县市”试点活动,“平安大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立“严打”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切实加大政法系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政法系统工作条件。加强政法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警综合素质,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以巍山永建地区毒品重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禁毒工作,实现了巍山永建地区全国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摘帽”目标,巩固了整治成果;广泛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全员收戒吸毒人员,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收戒任务,禁吸戒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新形势下对敌斗争,有效防范和打击了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效支援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都有新进展。

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8%18.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其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离不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大理部队,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实现大理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氛围;必须始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民主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诚信、平安、和谐大理。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人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仍然是我州的基本州情,进一步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少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好,综合实力还不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还比较滞后;农村的贫困面还大,部分地区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工业经济总量小,大而强的企业少;县域经济实力弱,县乡财政困难;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元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还将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以州委建议为依据,按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编制而成的,既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稳定性、连续性,又有创新,突出了时代特征、大理特点,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内容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现代化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的战略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全州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思路:以人为本,改革开放,打牢基础,调优结构,优化环境,建强支柱,振兴科教,改善生态,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州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比“十五”末降低12%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的293338调整为214336,支柱产业群体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更大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生态良好、各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科学发展道路。

(四)主要任务

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增加前期工作经费投入,论证、储备、实施和建成一批骨干项目。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做好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工作,确保重点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交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抓好大丽铁路、大瑞铁路建设,争取实施广大铁路复线;建成大理至巍山高等级公路、214线大理至松源桥高速公路,力争实现境内国道和州到县公路基本高等级化;基本实现县市至乡镇公路油路化、乡镇到村公路的弹石化;抓好大理机场二期扩建,力争建成口岸机场和省内的次枢纽机场。能源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抓好小湾电站、功果桥电站建设,启动苗尾、龙开口、鲁地拉电站建设,争取实施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水利建设,争取实施引洱入宾北干渠、洱源三岔河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农村饮水、节水灌溉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防洪和水源地保护等工程,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用水需求,抓好以洱海为重点的江河湖泊综合治理,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强化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促进“三网”融合,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和信息传输质量。实施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建成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两头带中间,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稳定并大幅度增强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搞好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择优布局,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巩固提高烤烟、优质稻、甘蔗、亚麻、啤大麦、蚕桑、梅果等产业化基地。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推动,高标准抓好奶牛、优质肉牛、优质生猪、核桃、竹子、无公害蔬菜、马铃薯、优质生态茶、华山松、特色花木10大产业化种养基地,发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优势农畜产品加工,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优质农畜产品多增产、农业多增效、农民多增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强化农村农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实施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使500个村委会整体脱贫,建成一批小康示范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抓好大理、祥云、鹤庆、漾濞、剑川等重点县市,抓好卷烟及辅料、电力、矿冶、机械制造、优势农畜产品加工和建材等重点产业,着力培植一批产值上亿元、几十亿元的大而强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抓好工业园(小)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环境,把工业园(小)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技术创新的平台。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企业为主体,强化科技的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知名度。

发展特色经济,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烟草产业:烤烟生产,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合理布局、主攻质量”的方针,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烤烟基地。卷烟生产,支持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管理,争创名牌,不断提高卷烟生产的档次、质量和效益,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市场,走质量结构效益型路子。旅游产业:围绕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和做精做强做大旅游业的思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提升产业素质和文化内涵。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白族文化优势,全面巩固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品位,以苍洱景区为中心,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打造新的精品景区景点。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努力开拓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抓好旅游商品开发。促进旅游业向休闲度假、会展旅游提升,实现全州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把大理建成著名的旅游胜地。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坚持优势生物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以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加大对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扶持的力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培植乳制品、生物制药、啤酒、茶叶、大蒜、核桃、梅子、食用菌、畜禽肉制品、亚麻、蚕桑和药材等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努力把大理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纺织品和生物制药的种植、深加工基地。建筑建材业:推进技术创新,改造提升水泥、砖、瓦、砂石等传统建材,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把大理建成滇西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产品加工销售的主要基地。建立和完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重点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建筑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科技、管理、人才、资金等实力,不断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和清除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建设监理制度,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矿冶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抓好矿源基地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以祥云、剑川、云龙等县的工业小区和北衙矿区为重点,以飞龙公司、鹤庆锰业集团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矿电结合,加快矿冶业发展。着力抓好铅、锌、黄金、钛、铂、钯、铟等优势产品,开发锰、铁、铜、铝、钼等金属和硅藻土、膨润土、高岭土、石英砂等非金属矿。把增产、提质、降耗、增效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增加科技含量,协调解决好铅锌冶炼企业的矿源供应、电力制约等问题,开发高级和新型金属材料,提高初级原料产品加工深度,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形成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的深加工产业群。电力工业:积极支持国家和省抓好区域性大电源点建设,当好配角,搞好配套服务。加快小水电开发,建成一批小水电站。做好风能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力争风力发电取得成效。统筹电力网架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大力发展高载能产品,把电力工业培植成全州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仓储、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兴办服务业,引导民间资本在更广阔的领域投入第三产业。健全市场法规,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县乡经济实力。全面完成全州县城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乡镇城镇(集镇)总体规划编制,搞好城镇道路、强弱电、供排水、绿化等专业规划,坚持统筹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统筹城乡就业,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资源环境支撑和公共服务支撑等问题。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员管理办法。按照大气、特色、一流的要求,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以大理市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重点、特色集镇为基础、整体联动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中部地区:大理市紧紧围绕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和保护治理洱海的目标,选择低污染,高附加值、高产出的新型工业,突出抓好卷烟及辅料、绿色食品、制药、汽车制造、新型建材、纺织等加工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以优质大米、乳畜、蔬菜、特色花木、水产等农产品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依托适宜人居住的气候和自然人文环境,大力发展居住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滇西人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流中心的形成。东部地区:祥云、宾川两县,地处金沙江流域,拥有丰富的光热、生物、水能、矿产和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要抓好县城、次区域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优质蔬菜、优质水果、马铃薯、亚麻、甘蔗、优质生猪等产业。积极开发水电、煤炭资源,做大做强矿冶业。积极引进优势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富县富民。南部地区:弥渡、巍山、南涧三县光热资源充足,有丰富的生物、矿产、建材资源。要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做大优质烤烟、特色优质蔬菜、生态茶、油菜、核桃、优质奶牛、肉牛、黑山羊等基地。引进龙头企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扎染、水泥、玻璃制品、矿冶等产业开发;抓好电力、铜、铂、钯、锑等资源开发。积极为小湾电站建设搞好配套服务。搞好巍山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澜沧江高峡平湖旅游。西部地区:漾濞、永平、云龙三县水电、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要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优质杂粮,大力抓好泡核桃、烤烟、生态茶、药材、优质生猪、肉牛、黑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走粮、烟、林、畜、果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路子;配合国家和省做好澜沧江流域大型水电站开发建设,推进电矿结合,大力发展以铅、锌、铜、铁等为主的矿冶业。引进或培育核桃、肉牛、黑山羊、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培育运销大户。北部地区:洱源、剑川、鹤庆三县,要进一步开发优势资源,建设好烤烟、奶牛、生猪、梅子、蚕桑、甘蔗、大蒜、白芸豆、药材、水产等基地,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抓好金、银、锌、锰、铅、钛、铁等矿的采选及冶炼,抓好建材工业、农用车装配业,积极开发水电资源。依托鹤庆银铜器加工、剑川木雕等地方传统特色工艺,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做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保护第一。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落实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查、开发、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矿权管理。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强化环保执法,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大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实施洱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积极创建大理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努力把祥云财富生态工业小区创建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合理消费,鼓励健康消费,积极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机关,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生态建设,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江河湖泊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认真抓好林业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强地质灾害预报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认真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进一步对洱海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治理和管理,力争到2010年洱海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水标准。

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认真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决策咨询工作,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严把县市、乡镇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审批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投资担保制度,做好项目担保工作,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民间金融有序健康发展。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和完善建设项目招投标制,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营运结构的财政和审计监督,加快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思维方式,用科学理念谋求发展和拓宽发展思路;创新体制,为加快发展扫清体制性障碍;创新制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一心一意谋发展、想方设法抓落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效能建设,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创新领导方式,完善领导挂钩责任制,从领导干部挂钩一般性的工作转变为挂钩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公用事业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全州投资增加、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主体。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针对性地大招商、招大商,提高成功率,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效果。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公平、透明、规范、便利、诚信、高效的优质服务,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贸易龙头企业,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以重点产业、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外贸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优质农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把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基地,把大理旅游度假区建成全国著名的度假、休闲、疗养和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全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到2010年,全州城镇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巩固率达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6%以上。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新建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实施好大理财校、大理卫校、云南建设学校搬迁新建等项目,使普高与职教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70%。努力完成大理大学的申办,争取建成知名度较高、综合办学效益较好的大学,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力争全日制在校生达1.5万人。

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增强发展动力。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开发优势资源,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转化和普及。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人民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环境和体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创新科技、普及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速先进适用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能力。繁荣和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抓住人才培养、使用、吸引三个环节,以壮大队伍、能力建设和优化结构为重点,为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2010年,使我州各类人才总量达26.5万人。抓好党政、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总量,提高素质。坚持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任用、人才激励和分配、人才合理流动、人才社会保障等机制,为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大理”。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健全和规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和城镇贫困群众大病救助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全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5万人,城镇五种保险参保人数达50.7万人。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使社会所有成员基本能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文化、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发展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监管。重视发展老龄、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服务活动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和就业等问题和困难,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拓展就业空间,广开就业门路,努力使更多的人享有工作和参与发展的机会。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实现劳务输出20万人次。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诚信信息共享机制、诚信奖惩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大理”。

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建立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重视档案和史志工作,加强对大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弘扬,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善产业政策,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促进文化与经济相融合。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库,培植一批文化产业优势项目。率先在全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州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

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职责,以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机制,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以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为重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食物中毒、放射事故、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和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州农村居民。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大理”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信访条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合理诉求渠道,做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建平安县市,建设平安大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敌对势力,以及邪教组织的破坏、渗透、颠覆活动,努力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建立覆盖广泛的安全事故监测预防、预警体系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消防安全宣传监管,竭力遏制交通、火灾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医疗安全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州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加强民族立法工作,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做好人民防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力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美好的大理形象。

三、关于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引进州外资金实际到位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以上。

(一)认真抓好十项工作。一是以项目为龙头,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动力和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发展工作。三是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抓两头带中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五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六是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培植壮大烟草、旅游、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建筑建材、矿冶、电力六大支柱产业。七是加大科教文卫体工作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八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九是大力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努力创建“平安大理、和谐大理”。十是按照隆重、祥和、务实、节俭、安全的原则,办好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二)着力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按照农户、自然村、行政村“866”标准,实施好10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二是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万户。三是解决8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建成农村小水窖2万个。五是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5600万元,改造D级危房8万平方米。六是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全州17万农村家庭贫困中小学生享受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积极筹措资金,对4.9万名农村家庭贫困寄宿制学生实行生活补助。七是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使弥渡、宾川、鹤庆、云龙、大理等试点县市122万农村群众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八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探索建立大理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九是完成366个村委会办公用房新(改)建任务。十是向州外输出劳务1.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团结、高效、务实、清廉、为民”的要求,努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新的理念来促进政府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工作更好地体现民情、民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州各族人民。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完善企业评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务求各方面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依靠全州各族人民,以更新的观念,更加奋发的精神,更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完成2006年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