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动态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守护绿水青山 服务经济发展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 来源: 大理日报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64日,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彪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美丽大理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相关工作和大家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2015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在20201月和今年的3月,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时,都非常关心关注洱海保护,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我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抓实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大理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新局面。

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0年间,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从开启抢救措施,实施七大行动,到八大攻坚,三治一改,精准保护;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这些,全州的干部和群众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见证者。“十四五”以来,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优良水平,以总磷为代表的营养盐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透明度保持较高水平,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洱海水环境、水生态正在逐步改善。洱海保护治理成效连续两次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优秀案例,洱海流域纳入全国第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中宣部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宣介推广。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近年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稳居全省前列;二是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州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州纳入国家、省考核的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持续提升;三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描绘出了乡村振兴最美的底色。

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大理地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交接地,是滇西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节点。近几年来,通过认真修订完善《大理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守得更牢固。动态更新了《大理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方案(2023年)》,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为核心,更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及管控要求,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大理州现行有效的13个单行条例中,有8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5次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2次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为管控和保护好苍山洱海区域2565平方公里约100万人口的优美环境设立了管控分区、划下红线、守牢底线,并初步形成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大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洱海保护治理、国土空间管控、绿色低碳发展、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规划。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资产‘存量’+生态产品价值‘流量’”双核算体系,完成洱海流域生态资产存量价值总量和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的计算。“顺丰洱海模式”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公布的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推荐案例,是云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大理建设

全州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生态环境领域创优提质成效明显。大气环境方面:12县(市)政府所在地优良天数比率为99.9%,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大理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100%,较上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并列第一;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为17.5微克/立方米,两项约束性指标在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综合排名前三位。水环境方面:18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4%30个省控断面(扣除施工影响)水质优良比例为93.3%;全州无劣Ⅴ类水体断面,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10个出境国省控断面优良率100%。土壤环境方面:大理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鹤庆县、南涧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省级试点成效明显,治理率分别为71.93%71.25%;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023年的38%提升至59.1%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融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示范标杆建设对大理州意义重大,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大理州国家美丽城市和大理市、剑川县、南涧县的美丽乡村示范标杆申报的相关材料已经编制完成上报。

我州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先行目标,通过开展生态美、低碳美、气质美、健康美、共富美、智治美“六美任务”,高水平打造自然美神秀圣洁造化之地、多元美浪漫诗意向往之地、人生美价值实现收获之地、乡愁美梦回苍洱牵挂之地“四地建设”,讲好美丽中国“大理故事”,为后发地区绿色增长、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生态康旅融合发展提供先行示范样板。

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提升洱海周边环保设施运行效能

 永平县云海石膏矿问题是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我州的其中一个问题,总的来说,整改工作进展顺利,这个问题整改情况还入选了全省2024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的正面典型案例。从历次督察的情况来看,我州2016年至今共经历了4次中央、2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洱海保护治理连续两次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优秀案例,西洱河四级坝国控断面实现脱劣并被列为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正面典型,督察整改工作成效显著。

洱海流域涉及大理市、洱源县共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0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25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1万人。纵观洱海保护治理历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作为削减入湖负荷直接有效的手段,一直是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工作。自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以来,大理州共投入约111.16亿元,在洱海流域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9座(大理市12座、洱源县7座),设计处理能力27.9m^3/d;运行农村一体化污水处理站94座(大理市5座,洱源县89座),设计能力1.5m^3/d;建成城乡污水收集管网5473公里(大理市4352公里、洱源县1121公里)、化粪池14.91万个;配套尾水和再生水回用管207.57公里;大理市建成生态库塘214个,洱源县配建尾水湿地175亩。在洱海流域构建了“四水收集—末端处理—生态净化—循环利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9.4m^3/d,对流域内11.9万户农村排水户、4.4万户城镇排水户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为确保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正常运行,大理始终坚持建管结合、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截污治污体系运行效能。同时通过项目PPP协议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截污治污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运营管理单位进行运维管理;在流域各乡镇组建18支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专业服务队伍,为排水户问题整改提供“家政式”服务保障,弥补了政府主体运营管理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程度不够的短板。制定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运营管理方案和截污治污运营维护项目考评体系,严格执行定期考核、按效付费、以考促管的监管制度。大理市、洱源县分别成立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管理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的运营监督、考核管理工作。每月对各污水处理厂(站)及管网开展现场考核,根据考核分数、水质情况、运维情况按效付费。生态环境部门按照污水处理设施不同规模,日处理500m^3以上的设施要求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浓度,制定年度监测方案定期开展设施出水的监督性监测,确保污水处理厂(站)达标排放。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环评审批效率

近几年,州生态环境局在全州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环评要素保障服务工作,提出了“不让一个重大项目因环评要素服务保障不到位受到影响”的要求。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保障环评服务。从20224月起,组建了环评审查审批的工作专班,采取集中人员、集中办公的形式,优化充实了环评审批力量,提升了环评审批保障的能力。

二是结合实际深化放管服改革。结合生态环境部和省厅的要求,深化环评审批分级分区分工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升审批效能,提高审批质量。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压缩60%,扣除技术评估和环评文本修改的时间,报告书不超过24个工作日,报告表不超过12个工作日。

三是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大理实际出台了优化环评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十七条措施,从精准做好全过程服务、执行豁免环评和优化简化环评、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打捆审批、环评与排污许可接续办理、加强环评编制机构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服务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成效。

今年截至目前,全州一共审批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91个,指导开展环评备案277个,共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额166.79亿元。全州已核发排污许可证674家,其中重点管理181家、简化管理493家。记者赵丽花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