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象大理

大理故事|赵云红:从大理出发,抵达声音世界的自由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7日
  • 来源: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题记:

听她的歌,感觉身子都要坐直一点,因为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世界的情感表达,轻重回环都恰到好处,收放自如。她的歌声里有山河浩荡之美,那样的歌声,并非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而是万水千山、起伏跌宕之后的抵达。当然,它们更是嘹亮的,底气十足的,气息顺畅的,自由的,即高低大小上下左右进退折叠,均游刃有余。如何从大理出发,抵达声音世界的自由,这漫长艰辛而璀璨的声乐之路,走出去与再回来的蜕变之路,值得大理人思索,更值得大理的年轻人细细品读和用心借鉴。

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赵云红

大理大学古城校区东面,山水间小区左边,有这样一个白族小院:红尘小筑。青瓦白墙的门头檐飞角翘,大门顶着的“书画空”上,写着这样一首诗:

茫茫苍洱一红尘,伴山伴水韶韵生;

夜莺吟唱三冬暖,知音来访四时春。

风花雪月钟灵秀,琴鹤世代传家声;

伯牙钟期今何在,小楼庭院琴声声。

这是小院主人赵伟亲笔提写的诗文。熟悉白族照壁文化的人就会知道,“琴鹤世代传家声”一句,指的是琴鹤家声,即赵姓;熟悉赵家的朋友,更会明白,“夜莺吟唱三冬暖”中的“夜莺”,正是被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家报》誉为“东方夜莺”的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外交部外交官合唱团艺术总监、荣誉团长赵云红教授。

红尘小筑

2019年初秋,正值暑假,“非遗大理”专栏收尾之时,采写到著名白剧表演艺术家、白剧省级非遗传承人叶新涛老师,作为赵云红的启蒙老师,经她介绍,有幸与“东方夜莺”相识。8月17日午后,在红尘小筑三楼花房般的咖啡小屋,白色旋转楼梯下,听她讲起了数十年艺术人生,如何一步步走进歌唱家的梦想之路。

雨后的大理天高地阔,白云如织,秋阳明亮得微微曛眼,在谷子们灌浆的忙碌里,一位白族女儿从云龙启程,到大理州白剧团、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再回到中国音乐学院,终成一代声乐名家的人生历程,让这段午后美好的大理时光,比过滤泡式挂耳咖啡更醉人。

2019年8月17日采访现场

人生就是一段走在路上的历程,为了理想,人总是要走在路上,有的人一生走不出去,有的人走出去后永远回不来。

大理人也一样,为了理想一拨又一拨人奋斗在路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仍然走不出大理,却已惶惶老去;有的人走出大理很远很远,却回不来,永离故土,遗恨终生;有的人才华加辛劳加机遇,在命运的漩涡里,千难万阻走出去,千回百转走回来,回来时已脱胎换骨,从此来去自若,如蝶翩然,至善至美。

赵云红就是这至善至美之一,大理人走出去又回来路,让她走到极致,如蝶翩然于来去之间,生命如此与众不同。

2019年8月17日,赵云红在红尘小筑

家族传承:感恩与诚信

赵云红儿时记忆最深的是爷爷经常叨念的两个词:感恩,诚信。这不仅是赵爷爷的亲身感悟,也是对后辈的教诲、希望和嘱托。

赵爷爷是云南鹤庆人,年幼丧母,因不堪继母虐待,十多岁就离家出走,希望到下关谋生。行走途中,顶着瓢泼大雨又累又饿的他好不容易到了大理七里桥。

七里桥下的小河由一条条来自苍山的小溪汇合而成,涓涓而流,清澈透亮,蜿蜒汇入洱海。天气晴朗时,七里桥两岸野花争奇斗艳,西面点苍山如同画屏,东边洱海碧波荡漾,一派田园牧歌的美好。

然而,此时七里桥下的小河,正值雨季,洪水从上游狂啸而下,河水不再平静,摇身一变化成奔腾的野马。当日,河水在大雨和山洪的助威下,更是惊天动地,浑浊的水流推搡撞击着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发出震天的响声,将青石所砌的七里桥也淹没于滔滔洪水之中。

赶路心切的赵爷爷脱下鞋试了试水的深浅,水漫过小腿,觉得还可通过,便从桥上蹚水而过,谁知一下水,瞬间河水便已齐腰!他知道如不赶快过河,洪峰一到,又要等好几天,于是艰难地摸索着被水淹没的桥面小心翼翼行进。进入河心,又累又饿又冷,不由两眼昏花,一头黑晕,只好走几步歇一歇。就在这时,上游远远的洪峰黑压压袭卷过来,浪高近丈,气势汹汹漫天掩来。赵爷爷着急了,挣扎向前,谁知他力乏脚软,一头栽倒在水中……

波涛前呼后拥地向赵爷爷袭来,把他恶狠狠压到河底。幸亏他还懂点水性,拼命钻出水面。还不等他喘口气,更大的浪又团团将他打进水中。他全力向上挣扎,好不容易再浮出水面,但恶浪重重相逼,大漩涡圈圈猛卷,赵爷爷终于失去最后一点力气,听天由命,沉入水中……   

赵云红纪念邮票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然他觉得时而水冷凛冽刺骨,阴气逼人,寒颤阵阵,时而又像是置身于沸水翻腾的大锅中,燥热异常,大汗淋淋。模模糊糊中他听到一个柔和的声音自远而近,由小变大。

“醒了,醒了!”那声音说。

他惊醒,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妈映入眼帘,她手中正端着热气腾腾的药碗,宽厚、和善地笑着。

“我这是在哪儿?”赵爷爷有气无力地问道。

“小伙子,我刚背谷子回来,见你被河水冲走,就赶快把你从水里拉出来。”

得救的赵爷爷感激涕零,到下关后,幸运地得到鹤庆同乡“裕泰”货栈蒋老板的帮助,成为该货栈的一名学徒。带着感恩之心的他干活勤恳,任劳任怨,很快得到蒋老板的信任,在进入裕泰的第四年,晋升为正式职员,让他到货柜批发货物。

第二年,大年三十晚,将近十一点,货栈的员工早早回家守岁去了。就在赵爷爷也准备下班回租住的宿舍时,看见蒋老板从外面收账回来,随手把一只沉甸甸的大木箱放到柜台上。就在此时,一封来自下关电报局“母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送到蒋老板手上。蒋老板大惊失色,立马雇车匆忙直奔鹤庆,连那只装货款的木箱也遗忘在柜台之上。

正要离去的赵爷爷看到蒋老板留下的未上锁的大木箱也惊呆了,虽然不知里面装了多少钱,但明白肯定是笔巨款。赵爷爷将其放到一个大货柜里,并将柜门用铜锁锁上,这时已是凌晨一点了。他点亮煤油灯守在货柜旁,整夜连眼都不敢眨一下,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伴随着一夜的爆竹声,直到大年初一十点多,正与浓浓睡意抗争的他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哦,原来是蒋老板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其中竟然还有警察!

“咦,你还没走?”蒋老板惊呼。

原来,他以为赵爷爷已经携款而走。按常理,像赵爷爷这样月薪仅四块大洋的普通员工,见了几万块银元谁不动心。一路上蒋老板懊悔得直捣胸口:怎么这样大意,失去这笔巨额流动资金,裕泰一定会破产。就在他胡思乱想之时,只见赵爷爷小心翼翼地打开大货柜的锁,从中取出那个大木箱,将它放到蒋老板的面前。

蒋老板颤抖着双手打开箱子,一遍又一遍点着木箱里的银元,嘴里不由自主地叨念:“一,二,三……两万五千元银票,一,二,三……一万银元。三万五千元全在,三万五千元全在啊!”。

“学山,太谢谢了,你拯救了裕泰货栈啊!”蒋老板万分激动地拉着赵爷爷的手……

小院春色

于是赵爷爷——彭学山,“懂得感恩”“执守诚信”的美名在下关商界一度成为美谈,更是年轻一辈效仿的榜样。不久,下关一位大商行的老板将自己端庄美丽的女儿赵韵兰许配给他,从此他的事业扬帆起航。结婚后,他们非常恩爱,因是上门女婿,长子,即赵云红的爸爸,随母亲姓赵,叫赵伟。

由于彭学山擅长经商,懂感恩,讲诚信,所经营的商行“正裕”在十多年间做大做强,飞速发展,国内外分设十多个分号和办事处,资产过亿,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大力资助解放军边纵七支队属下的游击队钱、粮、药品等紧缺物资。

大理刚解放,他就向下关军管会主任刘钊表示愿意将自己所有家产捐赠国家,用以支援新中国建设;抗美援朝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倾力捐献半架飞机的资金;1954年在下关第一个拿出全部资产支持国家公私合营。他的爱国行为受到党和政府的多次表扬和信任,1951年他荣任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1955年至1965年先后被选为下关市、大理市副市长,云南省政协第一届、第四届委员,第一至四届大理州政协副主席。

爷爷的故事赵云红听了一遍又一遍,那盏大年三十晚上守护货款的油灯,也一直如同人心感恩、诚信的明灯,照亮她前行的路,为她实现梦想插上坚实的翅膀。

家庭: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

赵云红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当歌唱家。

赵云红的父亲赵伟作为知青下乡至云龙,遇见云龙姑娘何惠仙,二人结婚,并在下关生下赵云红。

上世纪70年代,赵云红随着在云龙县宣传队工作的父亲,在云龙一待就是三四年。父亲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母亲有一副好嗓子,歌声甜美、动听。晚饭后,常常是父亲拉着二胡或者手风琴,母亲唱歌,她和弟弟坐在一旁小凳子上高兴地听,而他们宿舍门口,就是一排闻声而来的小脑袋,不久,不少大人也加入听众行列。在这样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会”氛围中,音乐的种子悄悄撒播在赵云红幼小的心里。

有一次,赵云红站在凳子上学大人的样子唱白毛女,结果摔下来,将肘关节摔坏了,怕疼正位正得不怎么好,今天还有一点儿外拐,不过拨开层层叠叠的时光,当年那个怀揣歌唱家梦想的小女孩形象,以朴素的山乡云龙为背景,就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了。

四岁,云龙县宣传队演出,赵云红上台躲在演员们身后,为他们提词,登台演出这种事情,在别的孩子是天方夜谭,在她,不仅一点儿不陌生,更是跟随“音乐家庭”的寻常生活。

怀揣梦想的人

赵云红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非常热爱生活的年轻人,那个时候,云龙只有一条街,大家住的都是“闪片房”,十天半月才赶一次集,他们就会上街采买各种蔬菜食品,在青梅上市的季节,每年都要买一大筐梅子,腌制成话梅,还想方设法地自己压制小饼干,制作甜点,让那个买不到零食的年代,家里总是各种好吃的不断,日子甜甜美美。

所以那些日子,赵云红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常约着小伙伴们到家里玩,非常大方地给他们各种零食,因为父亲总是比较严肃,小伙伴们除了有点儿怕他,都非常乐意和她一起玩儿。大家还去河里逮小鱼,到江边玩溜索:坐在卡得很紧的小木凳上,小手抓紧绳子,从江这边溜到那边,再溜回来。溜到江心,从高空看下去,只见混浊的江水一洞一洞全是漩涡。也不晓得害怕,只是觉得非常好玩,后来大人知道了,每每说起都后怕不已。有一次逮小鱼,原本是个大晴天,不知山里暴雨,江边玩了一阵猛抬头,只见山洪滚滚而来,小伙伴们飞也似地逃出江边,看着一江山洪兴奋不已,却急坏了家长……

赵云红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上进一直努力学习的人,孜孜不倦地自学英语,看电影前都要背一会儿英语单词那种。在云龙的日子,赵爸爸最大的努力,便是离开云龙,为了照顾多病的父亲,更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差不多到赵云红上二年级的时候,这个目标实现了,父母调到下关五车队子弟小学,遗憾的是,赵爷爷,也就是那位点着明灯守着大洋等老板回来的鹤庆小伙,已经病逝。

初到第五车队子弟小学,一家人没有房子,车队的人们便一家凑了点儿木头,合力给搭了两间简易的木头屋子,一间卧房,一间厨房。虽然生活非常简陋,但梦想不断,除了家庭音乐会照常,父亲母亲还一起填词、作曲,共同创作了五车队的队歌。

从云龙转到五车队子弟小学,赵云红从山乡到城镇,有很多的不适应,记忆深刻的是自己非常倔强,体育考试考跳绳,她不会跳——后来她也发现自己在竞技方面都比较弱。体育老师是一个非常英俊的青年,他说只要她跳一下,只跳一下,就给她及格,结果她硬是不跳,最后,就考了学生生涯里唯一的一个0分。很多年后,听说那位老师不小心栽到水中,溺水而亡,让她唏嘘不已——早知如此,那会儿跳一下,让他高兴,也是好的……

学生时代

一晃眼就到了初中,赵云红上的是下关四中,在这所学校,她非常感恩一位老师——何子雄,那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在他的教导下,大理市首届中学生歌咏比赛,她唱了音乐剧《音乐之声》里的《哆来咪》,取得了第一名,那也是人生的第一个第一名。

就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在她心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只等春风化雨,便生根发芽,长成苍天大树。

白剧团:打下了表演和声腔的基础

初二,赵云红被选拔到大理州白剧团,同去的还有10多个青年团员,只不过,她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学的是白剧声腔和表演。

跨出校门,进入白剧团,对于十多岁的赵云红来说,是从孩子的世界,直接跨入成人世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由刚刚从北京进修回来的叶新涛老师带着集体练声,每天练习民族舞蹈,非常辛苦。

向往远方

说实话那些日子赵云红并不快乐,因为作为一个少年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适应,非常茫然。但随着不断地随剧团送戏下乡,她与老乡们的频繁接触,慢慢感受到白族音乐是那么美妙,那么丰富多彩,使她产生让它们走出深山,走出大理,走向世界的愿望。雷振邦之所以能将众多的白族原生态曲调“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凝练出电影《五朵金花》那些美得令世人心醉的名曲,根源在于他具有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手法。

“要想创作出高品位、脍炙人口的、尽善尽美的歌曲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激励下,赵云红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快快长大,一定要去上大学,走出大理,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上大学。

有一次,一个偶然,她得到迪里拜尔的两张专辑,一听,振聋发聩,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从此她如获至宝地天天听那两张专辑,还在书报上找到她的报道,仔细看她作为“中国夜莺”的成长故事,儿时当一位歌唱家的梦想,得到甘霖般的浇灌,让她坚定目标:成为像迪里拜尔一样的人!

很多年以后,迪里拜尔和她成为好姐妹,她向她说起白剧团的这件事情,两人均无限感慨:艺术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方式之一。

白剧团的7年,除了打下表演和声腔的基础,最让她感到温暖的,是叶新涛老师对她们的教导和启蒙。2019年暑假,师生再次相聚,有幸与二人在喜心主屋共进晚餐,发现叶老师换掉了上次见她时,女儿给她买的大钻戒,记得那颗钻戒有豌豆大——已经够大,没想这次戴的有橄榄大,正是学生赵云红给她从巴基斯坦挑的石头。应我的要求,叶老师亮着宝石戒指,与赵云红在席间开心合影。那时洱海在窗外如同长河缓缓流向我们,天空蓝而高远,云彩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朵朵甜美。

赵红的“两位妈妈”

“没有叶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她是除了妈妈以外,最重要的人之一。”赵云红这样说。

后来,采访赵云红的早上,因她在教上海跟着来的学生,是赵妈妈开的门,叶老师与我同去,在红尘小筑大门下,我给两位老人拍照,赵妈妈很高兴地说:“我们是云红的两位妈妈!”

叶老师则说:“她在白剧团非常努力,和别的学员都不一样,他们有打毛线的,有爱玩耍的,只有她,静静地,除了团里的学练,就是读书。”

那天,我们还聊及如何保养嗓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每天吃生鸡蛋云云,她笑说:“没有的事,规律的生活,加上科学的演唱方法,演唱适合自己的歌,不要轻易挑战自己的嗓音极限,就好。”

北京3年:命运的两次关键转折

谁说的,人的一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走对了就都对了,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殊不知,那“走对”的几步,绝非偶然,没有平时的努力,连发生“对错”的机会都不会有。

机会总是留给有梦想并一直为之努力的人。也许你努力了未必有机会,但不努力机会一定是不可能有的。所以如果有梦想,除了努力,真的别无选择。赵云红就是这样为歌唱家的梦想一直努力的人,1987年,她等到了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初到北京

当时,大理州白剧团从北京请到了中央乐团的卢汉才老师,到大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授课。值得一提的是,卢汉才听上去是男老师的名字,却是一位女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顶了舅舅的名字上的大学。

在卢汉才老师的教导下,赵云红的音域扩大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和叶新涛老师的推荐下,赵云红和另一位白剧团的团员——杨建英,一起被保送到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彻底改变了命运。

“对我的艺术生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赵云红这样总结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对于她的意义。

正是那一年,一生挚爱学习、积极上进的父亲,与赵云红、杨建英一起乘车至昆明,送走了两位小朋友,他也走进了云南教育学院的大学校门,他是通过自学,三十五六岁才考上大学的英语专业,进行了为期3年的全日制学习。

与父亲作别后,身在“中国第一团”,赵云红骋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中央乐团可谓实力雄厚,名家云集,师资顶尖,可以说,中国最好的音乐老师,都在那里。西洋音乐、五线谱、乐理知识、正规的钢琴演奏、外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讲座,正规的、系统的声乐学习,犹如丰富的营养,滋养着渴望艺术的心,她不仅走进声乐艺术的殿堂,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视野。

每天六点,她和杨建英就起床,晚上舍不得睡觉,课余时间几乎没有玩儿过,为了考大学,她们还报了夜校,补习文化知识,不上补习班的时候,就看各种剧。

那个时候,琴房的钢琴特别少,她俩便早早地去,8:30上课,8:00就到,赶紧抢一台琴,可以练半个小时。有时候瞌睡了,就趴在琴上睡会儿,有时候忘记盖上琴盖,便印出一脸的琴键印子。

一年多的时间,她们俩只回去了一次。夏天非常热,没有空调,一晚要冲几次凉才睡得着,每天吃最便宜的饭菜,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候就吃一个馒头,但一点儿都不觉得苦。

当时,卢汉才和白族舞蹈家董丽馨老师给赵云红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她们常去两位老师家吃饭,记得董老师只会做一道菜——酸辣土豆,再有就是包饺子,让赵云红觉得是当时能吃到的人间美味;卢汉才老师在专业上倾囊相授,她和杨建英寒暑假都不回去,过年过节,卢老师就把她们接到家里吃饭,有时候作业完成得好,作为奖励,董老师也会偶尔煮一只鸡,就觉得过年般开心。

一切对于当时非常节俭、省下所有的钱去学习、买纸笔、看音乐会的她们,在北京有这么两个爱她们的“妈妈”,给予她们人生最初求学阶段最多的温暖,让她们终身难忘。

师生情

卢老师一家都非常善良,大哥哥孙立青、小哥哥孙苏青是都是出色的钢琴家,经常是卢老师给她们练完声,两位哥哥如果在家就给她们伴奏,从来都是分文未取。在赵云红出国留学以后,每次放假回国,假期都是先来到卢老师家,住在卢老师家,小哥哥和他的妻子,都会轮流去接送她。  

“他们就是我在北京最亲的亲人,以至于卢汉才老师去世多年,我和他们一家人,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赵云红回忆说:“卢老师的先生孙永武老师,非常善良乐观,总是鼓励我,尤其是在留学期间最初不适应的那段时光,老师和先生虽然极少给人写信,但却给我写了好几封信,我一直珍藏至今。”

赵云红清晰地记得,孙老师有一手非常好的厨艺,每次到家里吃饭都是他下厨,做一手非常棒的湖南菜,这对于当时从云南到北京,在饮食上不适应的她,在老师家吃到这些美味佳肴,一直到现在都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老师给她的这许多的温暖,让她成为一个更加上进、更加热爱声乐艺术的年轻人,并且,这些温暖,这些营养一直滋养着她的心灵,很多年后她不停地帮助年轻的学者和歌唱家们,这很多的养分都来自卢老师一家最初的帮助。

在声乐艺术方面,她的艺术指导、来自重庆的庄榆兰老师,从风格上、语言上,都给予了她非常细致、专业、严谨的艺术指导。后来,1989年赵云红被文化部公派苏联(当时还没有解体)留学,庄榆兰老师的爱人,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大师、中国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刘德海大师,还是她的出国担保人。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和留学期间,周末和回国休假,有时她就住在庄家为她租借的小屋子里,有空,庄老师就给她伴奏,带她拜访名师。

在社会音乐学院的日子,赵云红特别努力,经常上完自己的课还不走人,坐着听别的同学上,这样,她学得非常快,好多次老师给她布置作业,她都已经会了,老师也特别喜欢她。当时假期老师布置了8首歌,她都是在布置作业前,就已经背会了的。所以,老师开始给她“开小灶”,别的同学一周上2节课,她可以上3节。

这样,一年多后,赵云红迎来了命运的另一个转折:高考。

对于没有上过高中的她,这是难度非常大的挑战,结果,她以超过分数线很多的成绩,稳稳录入中国音乐学院,在全国招收的12位学生中,她以声乐第二名考入。她也是第一位被中国音乐学院正式录取的云南学习歌剧表演的本科学生,紧接着在北京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学习,主修歌剧乐。

在中国音乐学院日子,是赵云红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已经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基础,学起来非常轻松,视唱几乎都是满分。那些日子同样非常辛苦,每天都非常早,六点多起床,非常用功,各科成绩都非常优异。

像经过筛子的层层筛选,越到后来其实竞争越小,机会越多。此时,像聆听外国专家讲座、担任重要活动主持人这类大大小小的机会很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天安门广场跳舞表演队排练时,学校还派赵云红和一位男同学去教舞,当时她不小心烫伤了脚,缠着纱布,但仍然坚持教导表演队排练。

这种耐力,来源于白剧团时的练舞,那些年的艰苦训练,不仅提高了跳舞技能,更是对心智进行了极好的锻炼,让人对疼痛有很强的忍耐力,让她在面对烫伤的水泡因为给表演队做舞蹈示范破裂而钻心的疼痛时,心一硬就克服了。

就这样,北京的3年,让她全方位、高密度学习了声乐,同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拓展了视野和人生格局,为日后成为歌唱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莫斯科6年:在音乐海洋里完成蜕变

1989年,赵云红被中国文化部选拔公派到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她也是继盛中国等音乐家之后,国家第二批公派俄罗斯留学音乐的学生之一。当时,赵云红所考取的中国音乐学院歌剧表演本科专业学制是5年,她是在大二时被选派留学的,学制为本硕连读,她是本硕连读的第二批,本硕连读公派过三批,声乐是唯一的一位。

莫斯科的6年,对于她而言,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精彩瞬间

如果说在白剧团的7年、北京的3年学习非常刻苦,那么在莫斯科的学习,就很难用刻苦来形容,因为,国内学习的种种困难都是通过刻苦可以解决的,而在莫斯科,真的不是刻苦的问题,比如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格局的差距,都是刻苦所难以解决的。

留学的日子,作为一个不会讲俄语的留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两个多月,成功通过俄语考试、所有音乐考试,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到莫斯科,才知道什么是差距。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当时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音乐学府,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大师云集,很多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国成名的年轻音乐家,已经有过演唱多部歌剧经历的青年歌唱家。面对那些来自音乐世家、五六岁就开始学习音乐的优秀同学,音乐界的佼佼者,甚至一些同学本身已经是顶尖的音乐家,比如有7年资格的指挥家,有钢琴家、歌唱家等同领域的佼佼者,来莫斯科不是学习,而是交流、经历、享受音乐的,来自中国的赵云红,除了刻苦勤奋这一条,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才知道自己的底子有多薄,有多么需要学习!

“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慌’,像一滴水,掉到海洋里,一点儿涟漪都没有!”赵云红这样感叹。

来到这所“做梦都没有梦到过的学校”,头两个月,赵云红面对的一大障碍就是——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留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否则,只能被分到仅次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圣彼德堡音乐学院。

本着“不能给国家丢脸,不能给赋予重望的老师们丢脸”的决心,那两个月,赵云红每天只睡几小时,其余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以一颗不服输的、上进的、拼命的心,两个月内奇迹般打破语言障碍,可以和老师、同学用俄语对话,并以优异的成绩留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演唱及歌剧表演,还选修了合唱指挥专业的部分课程。

“俄罗斯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所以他们常常非常自负,但所有人都极有教养,待人彬彬有礼。在音乐教育全免费的体制下,音乐素养普遍都非常高。”赵云红回忆起俄罗斯人,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攻克语言关之后,各个学科的刻苦学习,每天都和北京一样,在学校、宿舍和音乐厅,以及剧院出没。在全球顶级师资,尤其是在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苏联人民演员V.N.古德利亚夫采娃和E.E.玛斯连尼科娃两位大师的教授下,在歌唱家、指挥家等优秀艺术家同学们的激励下,莫斯科的6年,赵云红就像一块海棉,每天浸泡式地学习,借她的话说是“浸泡在艺术的海洋里,我们都是病人”,无比饥渴地吸收着音乐艺术的种种养分,以一滴水的纯粹,自由翱翔在音乐的海洋,非常辛苦,但非常快乐幸福。

赵云红的两位导师,都是了不起的歌唱家,非常优秀的声乐教授。其中,V.N.古德利亚夫采娃年长一些,比较和善,对她关爱有加,虽然当时同学中比她条件优异和有经验的比比皆是,但老师非常喜欢她的刻苦用功,喜欢她非常优秀的源于少数民族骨子里的乐感,喜欢她的舞台表现力。过去白剧团7年的舞台实践,社会音乐学院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滋养,中国音乐学院遇到的当时全国最好的各科老师教授的课程,让她对声乐有了虽然还粗浅,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一切,都给她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最初的学习,打牢了基础。

赵云红和小仲马的后人合影

这样早起晚睡、马不停蹄地学习,入学不到一个月,她就开始演唱了第一部歌剧——《茶花女》中阿丽娜的角色,用意大利语演唱,并且只进行了一次舞台、乐队排练,就公演了,虽然压力很大,但成功演出,从此顺利进入学校歌剧团,先后演了10部剧。

在莫斯科学院期间,赵云红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有机会接受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指点,如著名的指挥大师理查德·波宁等。

演出现场

歌剧团还有两位非常优秀的歌剧指挥大师,其中一位叫卡塔耶夫·维大利,赵云红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学生,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特别友好,在他读大学时,有一位同学,是赵云红的前辈学长,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他对和李德伦大师一起刻苦用功的学习时光有极好印象,所以,会不时问起李德伦大师的近况;另一位是声乐艺术指导安娜斯塔西亚,也曾是李德伦的同学,对赵云红友好,经常会提起她和李德伦大师留学和大学的美好时光。

那个时候,歌剧团的排练导演鲍里斯·宾斯安诺夫,是从莫斯科大剧院来到歌剧团任教的导演,拥有极其旺盛的精力,非常爱学生,也敬业,因为歌剧团10点钟关大门,他常带着同学们排练到晚上10点钟、坚持到关门那一刻才下课,对同学们不厌其烦地倾心指点,让赵云红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琴科的表演体系走过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再到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她的艺术生涯意义重大。

“非常幸运早年曾在中国接受戏曲的训练、表演和实践,在莫斯科又学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琴科表演体系的精髓,并且在舞台上得到实践,这对我后来的舞台表演和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赵云红说。

6年后,赵云红以全优和成功演唱过10部歌剧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歌剧、音乐会歌唱家称号及声乐教授资格证,完成了从一位青年歌手向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的蜕变。期间,她多次在莫斯科演出,因为非常出色的舞台表现力、优美的嗓音,受观众喜爱,《俄罗斯音乐家》报把她喻为“东方夜莺”。

硕果累累

所谓花腔,就是一种灵动、高亢的装饰演唱技术,犹如笑声鸟叫,由快速音群组成,是音域最宽、音高最高、音程变化最大的,弹性、颗粒、滚动的,技术难度比较高的装饰音。

采访结束,特别高兴的是,赵红云教授送了我2张歌碟,一张是中国唱片总公司2016年出版的CD《云音袅袅》,有《梅娘曲》《渔光曲》《春思曲》《思乡》《送别》《玫瑰三愿》《红豆词》《别亦难》《我住长江头》《关雎》《爱人送我向日葵》《春晓》《梧桐树》《望月》《醉了千古爱》《在青翠的山谷里》《我爱你,塞北的雪》《小河淌水》《大河涨水沙浪沙》《姑娘生来爱唱歌》《火把节的快乐》《茶山新歌》《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一杯美酒》《青春小鸟》《玛依拉变奏曲》《赛吾里麦》《七月的草原》《燕子》《春江花月夜》《芦花》《问春》《绿叶》《春风圆舞曲》等34首中国经典声乐作品。

另一张是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北京雅歌星空文化联合出品的DVD,只有两首歌,《风花雪月》和《我的中华妈妈》,片中将大理山水、村落拍得美轮美奂,本身就是非常高品质的大理形象宣传片。

回北京后,她又从北京寄来2张歌碟,是2010年中国俄罗斯汉语年的两个音乐会现场,由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出版,《东方夜莺彩云之南——赵云红圣彼得堡独唱音乐会》和《云音缭绕——赵云红北京独唱音乐会》,其中,有像《为什么遇到你,可爱的人》这样的俄罗斯经典民歌,也有像《蜜蜂想花花想蜜》这样地道的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调。

在车上一遍遍听这些曲子,第一印象是高贵之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世界的情感表达,所以是节制的、规则的,不夸张,更不会失态,轻重回环都恰到好处,哪怕心海决堤,也仍然不会恣意泛滥,而是点到为止,收放自如,听到那样的歌声,身子都不由自主要做直一点儿;其次最深的感受是,那样的歌声,并非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抵达,而是像看地图,表面上,昆明到北京是直线,其实那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是万水千山、风霜雨雪、跌宕起伏之后的抵达,每一个字都千回百转,又像书法高手,铁画银勾一丝一毫的笔力都入木三分,因此,听着有大开大合的山河浩荡之美;再次,就是画面,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唯美的画面,借助声音的方式,把情感从身体里抽离出来,无限放大到听觉和通过听觉产生的画面里,比如《爱人送我向日葵》:

我和爱人来相会,盼他送我一枝红玫瑰。哦,没有玫瑰,没有玫瑰。一团圆圆的向日葵。听他语调多么美,他是初次下乡种向日葵。啊,向日葵啊向日葵。啊,爱情的甜蜜在这里面,他教我种在窗边。那是他的脸儿对我来探望,那是他向我把手挥……

一幅略带戏剧性的甜美爱情画面,有情节、有起伏地随着一句句歌词,一幕幕上演。经典的特质之一,就是简约大气质朴生动,真爱真善真美,让人久久回味,余音绕梁。

再如《送别》:

长停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除了歌词本身的画面感,一唱三叹千回百转的声音二次创作,更让人觉得离别的凄凉,催人泪下。

特别喜欢《送别》《红豆词》《别亦难》《我住长江头》《关雎》《春晓》《春江花月夜》等古体诗词用声乐的方式来表达,加上钢琴这一唯一的配乐,奇妙的感觉是这些诗词即刻国际化,与行云流水的琴声水乳交融,有种中西合璧、穿越古今的曼妙。

当然,她的歌声更是嘹亮的,底气十足的,气息顺畅的,总之抵达声音世界的自由,即上下左右进退折叠,均游刃有余。

“古典音乐因为都不用话筒,所以它有不一样的美,后期也制作不了,顶多能降个噪,主要就是要让人静下心来,放松自己的内心也放空自己的思想,去乐境里徜徉。”赵云红强调。

回国:以一颗报恩的心扎根民族音乐的乐土

1995年,赵云红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开始新的人生。

当时,在国外接受6年以上的公派留学培养,学习声乐,再回到国内一流的音乐学院任教的青年音乐老师,寥寥无几。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她立志要在教育领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立志要为中国拥有自己的声乐学派而努力,去培养优秀的学生。

当然,从来没有中断的,还是学习。回国之后,赵云红跟随张牧教授学了3年声乐,多次接受金铁霖院长的指点,多次向郭淑珍及其他的名家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常常利用寒暑假,带领弟子们到欧洲,如奥地利、维也那、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向名师请教学习,也常常利用寒暑假,带着学生们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大理的精准扶贫大型慈善国际音乐活动,经常带着学生们到全国高校去巡回讲座,举办赵云红师生音乐会,独唱音乐会。

可以说,一方面,她扎根民族音乐的沃土,将莫斯科6年学到的声乐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在她看来,美声唱法(古典唱法)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演唱方法和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完美的技术,拥有浩如烟海的作品,是调动全身的整身歌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歌唱潜能,所以学好这种方法,再唱别的,就很容易了。今天她教学生,首先教的,也是美声唱法,这个方法学会了,唱好了,好比一个人的内功,内功强大了,唱什么都好办。

精彩瞬间

回国后,赵云红通过运用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结合早年学过的戏曲台词、音乐中体会到的中国歌曲演唱特色,从语言的准确性、意味和音调,结合旋律,即运用国外的技术,融合民族和戏曲的特色,来演唱中国歌曲,同时根据不同的作品,设定不同的表现方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如果用20个字来概括,是这样的:

吐字清晰,注重细节,声音圆润,分句明确,音色多样。

“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我怎么有天赋,我的家庭怎么重视,都不会有我的今天。”赵云红深刻地认识到,所以,她怀着一颗报恩的心,在声乐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尤其重视云南音乐人才的培养,除了自己教,还为一些学生介绍更合适的老师,把他们送到最适合的教授那里,甚至自己出资培养艺术人才。她强调:“不是到处宣扬自己有多幸运,而是用真情来回报家乡,用实际行动点亮别人的生命和艺术火苗,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有比我们更好的未来。”

赵云红在红尘小筑教学生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赵云红在声乐教育、云南人才培养方面苦下功夫,备受业界好评。

2018年,赵云红整合多方资源,对100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让她们在音乐世界里激情燃烧。尽管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那100位中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大前提下,对音乐的普遍忽略,比如大考前被占用课时之类,但培训期间被点燃的生命之火,艺术之火,哪怕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天,也仍然是那样美好,至少它们灼灼燃烧过,如果这样的燃烧多持续一些时间,多有一些人致力于这样的事,必定会改变一些东西,让艺术之光照亮更多的平庸和凡俗,从而创造奇迹。

“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情,被家乡、社会和被需要的人认可,是最快乐的事情。”她说。

总之,在北京的日子,为了艺术,为了美好,她每天都像一个陀螺一样闲不住,即使有哪一天稍微空闲一点,她也会主动找事儿,将时间填满,因为她一直要致力做的事情,就是让中国的声音,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

今天: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

“唱好歌,让中国的声音融入世界;教好学生,让中国的教育事业代代相传;加强艺术修养,更好地在国际间传播交流文化。”这就是今天的赵云红每天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多年来,她参加了千余场的音乐会、歌剧、清唱剧晚会的演出,足迹遍布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不同的地区。

首先,她致力于公益事业。2010年,在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参加了有160个国家使节参加的音乐会;参加由日本广岛和平基金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维护世界和平、抵制核武器”慈善音乐会,该慈善音乐会由中、美,俄、法、日、德、英、牙买加8国艺术家受邀参加,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办,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发来贺电。

这个慈善音乐会此后十余年不断在世界各国举办这类慈善义演,如维也那金色大厅、朗布拉母斯厅、东京的秋引音乐厅、巴黎联合国总部大厅、巴黎的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广岛的伊丽莎白音乐学院、广岛的音乐厅等,善款均捐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于被核武器、自然灾害、重大疫病伤害的儿童们的身心康复和救治,赵云红都积极参加,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她被授予“和平音乐家称号”。

担任评委

其次,赵云红多次担任国际比赛的评委,如第十三届柴可夫斯基比赛、第二届瑞典斯滕哈玛国际声乐比赛,都是国际顶级的音乐大赛之一,她是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亚洲评委,被邀请到是一项殊荣,当时的评委有11位音乐家、歌唱家、剧院经理、大经纪人,都是全世界一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赵云红觉得,和他们共事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也是人生新的开端。

有意思的是,作为评委,因为赵云红太年轻了,亚洲人嘛,本来在欧洲人眼里显得特别年轻,所以多次被保安当成选手,被拦在门外。那些保安多数都是退役军人,非常忠于职守,特别认真。有一次,她从音乐厅退到后台会议厅参与讨论选手比赛结果时,评委证搁在会议室,忘记挂上,保安认为她是选手,不让她进会议厅,评委主席过来证明也不行,最后还是请人去后台把证拿出来才进去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两三次,让她难忘的同时,深感能与前辈们共事,是非常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还有一次是瑞典的斯坦哈马国际声乐比赛,瑞典王室对这个比赛非常重视,国王、王后,以及长公主科瑞斯提娜也专门来参加并观看比赛,与评委们共进午餐。公主对赵云红印象特别深,因为她来自中国,正好那天她们还穿了同一个颜色的礼服,当年流行的嫩绿色。

公主见到她,高兴地说:“呀,我是瑞典公主,你也是中国公主!”

因为同色系的衣服,她们一下子找到共同话题,一起分享艺术,分享对声乐的感受、听比赛的感受,她还询问选手的情况,非常有亲和力,对中国特别友好,说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国家。听到这些,赵云红为中国深感自豪。

正因为这样,每一次出国担任评委,以及参加国际音乐节、艺术节、交流节的活动,她都会非常认真地准备,从着装、谈吐、外语、演出曲目、演出服装、装容等,都要精心地设计好,因为她深感,出去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形象,大国的风范。

“就希望通过个子并不高的我,能够传递给欧洲的观众、欧洲共同工作的前辈们,这是中国的软实力。”她笑说。

赵云红也有多次在国外举办音乐会和演唱歌剧的经历,每一次和同行的同台竞技,实际上都是很大的提升,因为歌剧表演来自于西方,起源于意大利,用意、德、法、俄、中等至少6种语言演唱(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不足百年,中国歌剧的创作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剧目相对西方还比较少),能用母语演唱的歌剧有限(多仅限于国内歌剧舞台),但要和母语歌唱家们同台演出,面临的首先就是语言关的挑战。

演出现场

有一次,接到歌剧《浮士德》的剧本,由她饰演女主马格丽特,演出排练时间只有一个月,需要学会角色,并把好几百页的唱段全部背下来,唱熟,并且是用法语演唱。到了布拉格,排练时就要唱原文,马上从头拉到尾,并且当时是几组演员,每天都是非常辛苦地排练,有时候甚至达到11个小时。

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准备,非常有意思的是,她们的三组演员,最后排了三个首演。首演一般只有一次,但她们那次的《浮士德》排了三个,她是中国的马格丽特,还有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女高音,来自捷克布拉格的著名女高音。演出非常成功,但是演完《浮士德》,她的两个膝盖青紫了一个多月才好。

国外的歌唱家们,多数都拥有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都比较友善,和他们相处非常轻松,他们在业务上都特别认真敬业,这点是让赵云红尤其感慨的,他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都是良性竞争,没有私下的抵毁、中伤,这种良性竞争十分激发人的潜能。

通过演唱《浮士德》,赵云红对西方的歌剧表演模式有了更深的体验,毕竟她的第一职业不是演员,是教师,所以这种演出实践只能作为艺术生涯的一部分,她的大量精力还得放在讲台上,而不是舞台,所有这些经验,都是要分享给弟子的。

“其实一个人同时做两到三份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在国外舞台实践的机会。”赵云红说。

2012年普京总统访华,赵云红应邀参加演出,演唱了俄罗斯的浪漫曲《夜莺》《马依拉变奏曲》和中国经典曲目《关雎》《小河淌水》。听完后,普京总统赞赏有加,说她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杰出的声乐大师”“优秀的歌唱家”“中俄两国共同培养的声乐大师”。

是的,这些年,地球在她脚下像一个村子,除了教学,就是全世界地演唱、交流、当评委,忙碌而辉煌,但一个声音一直在她心底萌动,那就是:中国要有自己的唱法,中国声乐学派要形成并且得到世界的认可,因为美声唱法再好,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唱法形成,并被世界认可,中国声乐才能在世界音乐殿堂站得更稳,传播得更广。

“借鉴科学的优秀声乐技术和方法,在演唱了跨越4个多世纪的经典声乐艺术作品之后,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国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一位声乐教育家,首先要身体力行唱好中国歌,其次要创作更多的原创声乐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有比较强的艺术性,比较好的声乐技术和技巧、旋律,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且能够在一定领域传唱。”赵云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事实上,中国音乐的“土洋之争”一直不断,是向戏曲学习?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还是向国外学习?西洋音乐腔体连续,声音圆润,而中国音乐讲究甜脆、明亮、富有韵味,可以说各有千秋。如何走出一条既拥有自己的特色,又被国际认可的道路,是一直困扰数代中国音乐人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家乡民族音乐的色彩和风格将是我永远的灵魂最深处的美好旋律。”赵云红深情地说。

2020春节前,云红音乐客厅现场

以此为出发点,今天,她就这样奔赴在“中国声乐学派”成长、形成的路上。

除了唱好歌、教好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赵云红还担任外交部外交官合唱团艺术总监、荣誉团长的职务。作为乐团的合唱指挥,面对无私奉献、有一定艺术修养、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外交官战士,她用最美妙的声乐艺术,为他们放松心灵,同时致力于用音乐的魅力,增进友谊,进行春风化雨的艺术外交。为了给外交官们上课,她通常中午饭都来不及吃,来回辗转在往返途中,但非常开心。

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在为她的画册作序时,这样强调:“留学回来她毅然选择了留校,她在我院一边教学、带学生、搞理论研究,一边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担任评委,而且还担任了外交部外交官合唱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等职务,她的日程总是很满……她的唱法日趋成熟,无论是俄罗斯曲目、意大利曲目还是中国歌都演绎得炉火纯青。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抒情花腔女高音,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她的努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杨洁篪在为她的画册作《跋》时,这样赞誉:“赵教授作为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禀赋天成,师出名门,孜孜以求,成绩斐然……在她的指导下,合唱团整体演唱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外交官们进一步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2009年,我们授予她‘外交官合唱团荣誉团长’称号,以表彰她为外交部机关文化建设所做的贡献。”

2012年,保利的独唱音乐会,93岁的欧阳中实先生,在大病之后,首次给歌唱家提字,为赵云红题写了“赵云红独唱音乐会”字样,收在她的画册里,成为美谈。

下一步,赵云红打算录制一组专辑,计200多首,都是这些年多场音乐会、多次演出过的古今中外名曲,总共包含8种以上语言。同时,写书、编教材,从理论的角度对艺术生涯和声乐进行系统总结。

此外,假期回大理,她也期待能以学生交流演出的方式,每年在家乡举办音乐会,以此带动云南音乐人才的培养。

大理活动

对赵云红而言,大理是家乡,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地方,也是承载着童年梦想、有亲人生活的地方,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热情,友善,是一个有着许多美食和美景的家园;有一年四季盛开在苍洱之畔家家户户小院阳台也开在人们心中的鲜花;有灿烂的阳光,像意大利地中海的明媚阳光;有像瑞士一样非常美的高原湖泊,山地,有茂密的植被;有又酸又辣经常被卡到刺的酸辣鱼;有高亢嘹亮、风格独特、曲调婉转的白族民歌;有曾经工作过多年的白剧团,人生第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总之,许许多多的美好和童年记忆都留在大理,不久前去奥地利当评委,看到湖光山色,就想起大理。在她看来,大理是很多美景的一个缩小版,并且,大理的多种文化融合,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大理人一直都有不俗的品味,对文化都比较重视,因此,她对家乡有一份格外的自豪和热爱。

“虽然所有的人都是热爱家乡的,但大理人尤其为家乡感到自豪。走再远,家乡都是让我想归巢的栖息之地。”赵云红深情地说:“这些年回乡的艺术活动日渐多起来,加上父母回大理定居,有很多亲人在这里,所以亲情友情加艺术活动,就觉得好像童年梦想成真以后,再次延续——在大理。回到家乡,我也非常愿意为家乡的艺术人才培养做点事情,把优秀的艺术人才吸引到大理去,把大理的文化、传统、美好,更多地宣传出去,因此,如果能够在大理有更多的艺术活动,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件事……我还有个愿望就是在家乡大理开办‘云音韶韵——赵云红艺术工作室’,为家乡为国家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宣传高雅艺术,提高国人的艺术修养和素质。”

尾声

稿子写到这里,已是2019年12月中旬,这也是2013年起采写的“音乐大理笔记”专题近60位音乐人中,写得最辛苦的一位,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内容太多、故事太精彩,8月下旬至今,先后至少十易其稿,期间赵爸爸帮着改定赵爷爷的故事,赵云红教授又发来几段声频,补充介绍留学期间和北京上学时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先根据声频整理,再一一找适合的地方补填进去,这个过程极其纠结、繁琐、磨人,好在现已全部精密填补,像建完一整栋房子,终于如释重负。

红尘小筑的咖啡时光

11月22日至30日,赵云红作为唯一的亚洲评委,出席第九届圣彼得堡国际声乐大赛。比赛前一天,评委们和往届获奖选手在开幕式上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出,其中赵云红为纪念去世的伊丽娜·布嘎乔娃与其女儿叶莲娜·高达欣斯卡娅,演唱了中国艺术歌曲《江城子》(苏东坡/词,敖昌群/曲)和伊丽莎白的咏叹调《可爱的大厅》,获得满堂喝彩。

此次比赛共有来自俄罗斯、中国、蒙古国、美国等15个国家共160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后其中43名入进复赛,12名选手进入决赛。赵云红教授带领本科生王禹嫣和研究生王金雨参加了比赛,其中王禹嫣获得“最具潜质奖”。

就是在这样忙碌的异国他乡,她还抽出时间为稿件校正一些外国老师的名字,并在微信中深有感触地说:“这也是俄罗斯第二大比赛,能接受这样大比赛的邀请,是非常荣幸的事。这都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的艺术家,我背靠的是日渐强大的祖国,所以才有这样的底气和机会。”

是的,稿子在进行,赵云红的音乐之路更在滚滚前行,要把她一次性写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不是我在写,而是赵云红自己,用音乐之笔,描绘自己的人生,从怀揣歌唱家的梦想站在小凳子上唱《白毛女》,到白剧团,到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到中国音乐学院,再到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到全世界,写得如此激情澎湃,跌宕起伏,神采飞扬!

“夜莺吟唱三冬暖,知音来访四时春。”诚如赵爸爸在大门书画空上所题,有了这样的“暖”和“春”,这一生,真的很值;这样的大理人,值得我们骄傲和效仿!

约稿

大理文旅官方抖音号(DLWL2020)短视频征集火热进行中,投稿邮箱:dllyxc2018@163.com,编辑收到视频后,将实时上传官方抖音号,并以月为单位,对当月官方抖音号视频中浏览第一名者,进行1000元稿费奖励,对第二名至第十名进行200元稿费奖励。

当前主题:三月大理,听风赏花。

记得给我们投稿哦!

-END-

文图:又凡

编辑:杨静垚

校对:汪凯 苏文强 蒋海怡 陈媚秀 杨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