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州政府办公室文件
  • 索引号: 15239276L/2023-00732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 发布机构: 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1702313896000
  • 主题词: 中医药
  • 体裁: 通知
  • 发文字号: 大政办发 〔 2023〕 60号
  • 有效性: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理州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1日
  • 来源: 大理州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有关部门:

《大理州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理州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23〕30号)和《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和要求,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大理州中医药振兴发展,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资源集成、人才兴医、人民满意,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统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健康大理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优化,中医药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更加深入,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在健康大理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凸显州中医医院全州中医龙头作用,推动县级中医医院提质达标。到2025年,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10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0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州、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2.建设任务。一是启动州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至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并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建设规模为1000~1200张床位的标准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支持州中医医院建设成为辐射滇西区域的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二是加快云龙县中医医院和剑川县白族中医医院投入运营。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实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标准化中医馆、配齐中医药人员,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四是推进名医堂建设,支持名医团队引领建设名医堂,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名医馆,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

3.配套措施。一是按照“扬优强弱补短”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协同配合,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国家和省级项目建设储备库,加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力度。三是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不断强化中医医院的功能定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四是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院补偿机制,落实中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倾斜政策,在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发展改革委、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医保局、州市场监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力争1所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进入全省前列,2所县级中医医院晋级三级医院,6所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力争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到35%以上。

2.建设任务。一是建强中医药优势学科,持续强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州中医医院积极申报建设2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二是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设2个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9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3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做优做强我州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肛肠、针灸、推拿、骨伤、妇科等专科。三是提升中医应急救治能力,支持州中医医院加强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强化州中医医院和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肺病科等建设。四是提升中医特色康复能力,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将州中医医院建成全州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康复示范基地。五是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六是实施中医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将州中医医院建成全州中医治未病中心。七是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支持州、县两级建设12个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每年向基层新增推广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八是提升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支持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九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支持州中医医院以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智慧服务三级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其他三级和二级中医医院信息化达标和智慧中医医院建设,落实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

3.配套措施。一是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落实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中西医协同参与疫病和急危重症处置机制,确保中医药深度介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三是积极推进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探索创新。四是加强中医药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医保局、州民政局、州统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三、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一)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建设

1.建设目标。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和协同体系,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

2.建设任务。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

3.配套措施。一是落实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政策措施,将中西医结合纳入综合医院相关工作中。二是落实国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政策措施,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

1.建设目标。中西医协同更加高效,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

2.建设任务。一是积极参与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二是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州级试点项目,聚焦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遴选2~3个重大疑难病种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探索总结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升重大疑难疾病救治水平。

3.配套措施。制定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围绕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难点,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创新诊疗模式。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科技局负责。

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一)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用好国家、省级并建设州级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

2.建设任务。一是强化学历教育,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大理大学等院校对接,为中医医疗机构在职人员学历提升搭建平台,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和整体结构。二是加强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力争将州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宾川县中医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强化终身学习制度,持续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三是做实师承教育,依托各级名中医和名老中医药专家等专家资源,新建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传承性人才培养。

3.配套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实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二是支持州中医医院建设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严格按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评估指标》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加强宾川县中医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管理,不断健全制度,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首考通过率和助培结业首考通过率。三是严格执行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做实师承教育。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教育体育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二)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1.建设目标。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骨干人才、基层人才、“西学中”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2.建设任务。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遴选申报,争取培养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各10至15名。二是强化骨干人才培养。争取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遴选培养30名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是壮大基层人才队伍,培训不少于120名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持续做好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争取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实用型基层骨干人才。四是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3.配套措施。一是积极做好不同层次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保障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二是根据“苍洱霞光”人才、名医专项、“白州名中医”等评选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适时开展评选工作;建立和完善州、县两级名中医评选制度,规范名中医评选工作。三是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政策,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四是积极组织西医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培训。

4.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教育体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五、中医药科研创新发展工程

(一)建设目标。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研体系,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具备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

(二)建设任务。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加入云南省科技厅、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联合专项”理事会和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院联合基金会,加强横向纵向合作等渠道,不断拓宽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加强中药制剂研发。支持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和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方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研发一批安全有效、创新性强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三是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四是加强中药健康产品研发利用,研发以药食物质中药材品种为原料的各类药膳、药酒、药茶、健康饮品、保健食品等营养健康产品,推广运用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食养指南。五是开展民族医药研究。支持对民族医药特别是白族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加以推广、利用,把白族医药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利用做好、做实。

(三)配套措施。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落实岗位管理、人才聘用、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二是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等在古籍保护和现代化应用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中医药古籍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建立完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产学研医政深度融合。

(四)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科技局、州市场监管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六、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一)中药材质量提升

1.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

2.建设任务。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全州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

3.配套措施。一是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结合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开展中药专项检查,持续加大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抽检力度,持续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加强农贸市场中药材销售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销售中药饮片行为以及非法销售毒性中药材行为,依法处置违法违规企业。二是强化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加强中药材有机产品认证有效性监督抽查。三是加强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四是加强我州中药材产业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鼓励相关企业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五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发展,开展检验技术、质量标准、中药材种植及开发利用、民族药、相关产业发展等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鲜切药材质量评估、检验监测服务和相关技术培训。

4.部门分工。州市场监管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州卫生健康委,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

1.建设目标。以滇重楼、滇黄精、白及、红花、当归、丹参、附子、续断8个特色品种为重点发展品种,以弥渡、巍山、永平、云龙、宾川、剑川、南涧、漾濞8个“云药之乡”县为主要布局区,大理、鹤庆、洱源、祥云4个县市为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区。到2025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农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加工流通产值达9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130亿元以上。

2.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养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种养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和块状整地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通过主体申报、专家组综合评选,以主栽(养)品种适应性、种植养殖规模、设施设备配套情况、种植养殖执行标准、绿色有机及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情况、年度销售收入等为主要指标,择优扶持创建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全州中药材基地提质增效。二是着力提升加工水平,鼓励产地初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等级,提升清洗、分选、切片、烘干和包装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培育和引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向精制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直接口服饮片高端加工方向发展。三是着力提升中药材营销水平,推动成立中药材商会或协会,抱团发展,加强与国内外中药材商会、协会和相关专业化组织合作,采取商会与运营公司紧密结合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市场投建主体,建设集商品集散、信息汇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立足大理、带动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化交易市场;鼓励中药材经营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激发线上交易和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实现线上线下联合营销。

3.配套措施。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制(修)订中药材种子(苗)、种植、加工等技术规范,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制定中药材生产企业标准,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合作,通过产、学、研、用多部门合作,围绕品种选育、绿色种植、生态防控、精深加工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对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中药材产业工作专班和专家组,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4.部门分工。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州商务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科技局、州市场监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七、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一)建设目标。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二)建设任务。一是支持建设5个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建设若干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传习所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二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支持创作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及各类新媒体产品。四是支持组建中医药文化宣传专家组,培养一支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五是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推介活动,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

(三)配套措施。对本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挖掘研究,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

(四)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教育体育局、州文化和旅游局、州广电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建设工程

(一)建设目标。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服务效能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二)建设任务。聚焦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体系创新和人才发展,积极申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落实国家和省医保局的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体系,总结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配套措施。研究制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申报项目并推进落实。

(四)部门分工。州卫生健康委、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医保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市场监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项目实施。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纳入大理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各级中医药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工作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全力推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各县市、各项目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精心实施项目。

(二)做好资金保障。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振兴发展,各级政府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医疗卫生领域州级与县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合理投入机制。加强项目统筹规划和预算申报管理,优先保障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避免资金安排分散重复。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三)加强监测评估。州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制定评估方案,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强化全周期监测,增强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宣传解读。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认同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可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